这两天偶尔看到一个谍战片里有个男人叫杨小菊,酸不溜丢,心肠小坏,就想男人起名一般不叫菊,尤其在这个流行“爆菊”一词的年代更不能起这名。
男人用植物起名的,一般叫松,柏,柳或者槐,我就特别钟情“家槐”这个名字,曾想改名叫毕家槐,没改成,就在院子里种了棵洋槐,几年内就长了几丈高,弄得五月里槐花浓郁芬芳,而且阴凉很大,很多人都把汽车停我家院外树荫下。但男人起名没有用花的,用花肯定要犯忌。所以这个小菊注定不是好人,估计编剧知道爆菊这个流行语,故意玩弄他一下,这个人物就感觉很“欠”,欠爆。一笑。
女人起名当然要用花,高雅的家庭,给小姐起名多为芝兰,取蕙质兰心之意,朴实通俗的干脆直接用花名,如桃花,杏花,枣花,或干脆就是秀花,也有秋菊,冬菊。我写《混在北京》时就考虑到了这个乡下的习俗,给一个比较俗的女人起名“腾柏菊”,这个名字很乡土,而且到了北京人嘴里就给叫成了小名为“大菊子”,整个俗不可耐,一如其人,标题就是“天下第一俗女人”。再编排些恶俗的事发生在她身上,令满楼的人掩耳拥鼻。
总之无论男女,名字沾了菊,估计就向俗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对菊的两重态度。一是生活中离不开菊,菊是宝,各种药里都缺不得这一味,去火清瘀理气生津,特别是菊花入茶,更是日常一口。秋天少不了菊花观赏,中秋赏月少不了菊花的幽香和香茗陪伴。正因为菊花近人,结果就成了家常菜,农村女孩子什么的起名都用它,显得亲切。但起名时用了菊,就是朴实宽厚甚至小俗之家的孩子了。至于这么好的菊花怎么成了我们的出口的代名词,不得而知,可能是形似,也有菊花俗的原因吧。
不过,春天里,大家还真要养护好我们的菊花才是。有爆菊和被爆菊嗜好的人更要关心一下自己和别人的菊花是否绽放得灿烂,花心是否润泽,成色一定要好才赏心悦木目,激发激情,自身受用,也算为悦己者"容"。可惜俺这两样都不好,估计是一大缺憾。但特别爱护自己的菊,主要是年少时饕餮,日久内里火重,又不懂调节阴阳,要怒放时却水分不足,总是绽放得吃力,时而战地黄花会出现血染的风采,多年下来难以根除。找菊花科大夫,一般都是蒙古大夫,这个说治表,那个说治里,没个统一。于是我就开始自治。只要你还想保留菊本,就别让他们给你动刀割除,那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注意日常内里的滋润,汤水稀粥少不了,蔬菜水果不能断,我们游牧民的后代要改变习惯,保证充足的水分,花是表,水分和营养是本,和养任何花的道理都一样。二是养护我们的花瓣,如同经常给家里的花喷水一样,绽放后用水清理,还有适当用橄榄油抚慰侍弄。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菊花滋润柔滑,人就爽气得多啦。我们自身的循环最基本靠的是两朵花,两朵都要珍惜保护,这菊不能因为俗就自暴自弃,俗有俗的道理,没有这俗托底,什么雅都无从谈起。
春天里,照顾好我们的菊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