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春节,路就开始狂堵,早上又得从主路下来穿村而过,这样会减少大量的堵车时间。打开天窗,让温暖的阳光照进车里,算是晒个日光浴,就想,什么时候出一款轿车,整个车顶都镶玻璃,那车就成了玻璃房,彻底晒日光浴了。在安静的小村里缓缓行驶而过,看着村民们悠闲地在低矮的房屋中间活动着,似乎都无所事事地闲荡,那才是真的日光浴。
再抬头看,周围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寒光闪烁,一片耀眼,分不清阳光与玻璃反光,反正满目辉煌,这就是北京的“天光”,直到傍晚,北京的天空都是这样虚幻迷乱。然后感到自己在这样的城中村里开车而过,反倒成了一种奢侈,就开始臆想:假设北京能保留一些城中村,把这些小村建设得精致些,村里在适当种上些地,一派高楼下的田园牧歌风光,那该多么惬意。我就想起大钟寺三环内有一篇片科院的地,真养眼,春天里麦苗葱茏,夏天里麦浪翻滚,冬日里白雪皑皑,是城中一景。我想起英国的诺丁汉,只有一个小市中心,整个城市的外围都是城中有村,村中有城,一片片小小的森林和庄稼地点缀其间,乡村教堂塔尖矗立,看似童话,实在赏心悦目。坐公共汽车穿行其间,司机和一路上上车的乘客都很熟悉,热切地打着招呼,那汽车就跟村车一样了,多么河蟹的后现代生活啊。还有那次去意大利,从里瓦坐公共汽车去嘎达湖畔的劳伦斯故居,汽车在环湖的盘山路上行驶,一路上过一座座美丽的山间小镇子,乘客上车来也是与司机熟悉地拍肩膀打招呼,司机一路开着车和他们聊着天,车上只有我这个外国人是外人,但看着他们,我心里十分快乐,就那么在欢声笑语中穿过嘎达湖风景区了。
我就在对美丽的城中村幻想和回忆交替中开出了这个现实的城中村,然后混入疯长着的高楼和汹涌的车流中,等于省了很多路程,也节省了至少半个小时的堵车时间。心中便十分愉快,也十分感激这些城中村,并阴险地希望这些城中村别被开发,就保留着吧,既有“文物”感和历史感,又有缓解堵车的实际功用,是功德无量的存在。当然,我知道,村民们估计都想早点搬迁到周围那样的高楼上去,但如果拆迁,他们肯定不可能就近搬高楼,那高楼早就卖三万一平米了,他们的拆迁费只够买个厨房的,他们的命运将是远远地迁去卫星城如大兴和门头沟,从北京的城中村民变成远郊的村中城居民,空气会十分新鲜,能闻到麦香,也能闻到马粪味,是有机的生活。他们在那里会远远地“望京”,摆脱了城市的拥堵和污染,也失去了繁华的都市生活。
城中村,村中城。北京啊,我爱死你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