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三车煤
(2009-12-13 14:22:36)
标签:
黑马新书目文化 |
分类: 书评/序/跋 |
写在圣诞边上
纽约的中秋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
寻找心河
雪落无声箭杆河
大宁河里的金子、月亮和鹅卵石
清江:美丽与遗憾
不配怀旧
童年的张力
游走与“仰止”的缘分
牛车水,童年想象中的南洋
Man and Boy
名字从小给我带来的痛苦
《北风那个吹》吹回我的粉墨生涯
也是亲情
没有冬玫瑰的1977年
福州的肥肉月饼与闽江的清流
岁月让我感伤地庸俗
我和女儿当过同学
女儿的红领巾
习惯空落
海鸥、万紫千红、友谊
童年的法国时尚
北京:树与根
混在北京城圈外
草籽里长出的葱与艾略特的诗与京郊得志小民
剃头
我用60分自律
咱也留过洋
书缘与人缘
散去的只是人
地灵与人杰
见证与感念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父爱如歌
杨福家:诺丁汉的“形象大使”
崔永元:高雅不是谁都能练的
易中天:信口开河了
刘翔:翔大堤上的蚁穴
钱学森的堂侄
阎崇年与耳光
奥巴马与他的演出
蔡铭超两记
岔了气的喜剧与幽默
英国硕士论高低
在英国租房子:先小人,后君子
英国最欢迎谁
访问学者,啊(ā)啊(á)啊(ǎ)啊(à)
谁也别想往外择自个儿
我是“美男作家”我怕谁?
花样男人的市场
京剧本应成为活古董
齐匪,一色
剽窃抄袭的大学“叫兽”
央视新大楼:一根烟花一点就着
把星巴克轰出故宫:顺藤摸瓜
老萨被吊死,咱最好SHUT UP
“五·一”期间我家乐福
从“根”上培养的罪孽
读名片
有感于女人满嘴动词
呼唤心理医生
纪念鲁迅,纪念长征,或什么都不是的杂记
为何不“老问这个······”
质疑“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狗日的职称
“附骥”并东窗事发之后
上海一日
乌镇豪华水乡
我被盗版侵权的故事(六则)
论斤儿卖的世界名著
我被盗版侵权的故事2007年终纪念版
俺山东人就是爽快
一桩剽窃案的侦破
草街,草街,那是个什么地方啊?
据说只买不看的书才叫经典名著
激情与凄艳
《混在北京》混回北京
边之缘之缘
我的“大学”笔记
分裂的文学人格
闲来爱读林语堂
林语堂的《朱门》
傅惟慈的《牌戏人生》
李辉的《封面中国》
刘绪源《解读周作人》
刘震云的花儿为什么这样黄
林凯的纯净与简单
廖杰锋的悦读文本
苍凉万里
人间重晚情
流浪的辉煌
悲剧人生的喜剧审美
风化与进化的欧洲
蒸煮《三国》的意义和无意义
“斧正,存正,教正……”可以休矣
为读书生态的怀念
三十年前的念书与读书
翻译(家):艰难而理智的选择
翻译这个“活儿”
致网友:关于我的小说与翻译
经济实力与文学翻译
动物农场还是畜牧场?
小说家与作家的区别
致敬,安东尼奥尼大叔!
裸与禁裸:西方文明的拉锯战
电视剧《新结婚时代》:感慨与庆幸
幸亏我没进影院看电影《梅兰芳》
现实照进改编-劳伦斯作品改编的影视
英国的脱口秀
电视里选出的英国首相
电视奖拼的是电视人的素质
附录:
我(被)出版/盗版/退稿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