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妮日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09-08-12 09:07:43)
标签:

世界记忆名录

安妮日记

黑马

钱伯斯

安徒生奖

文化

分类: 书评/序/跋

也巧,前不久刚写了一篇读《安妮日记》的书评,就传来这书入选UNESCO“世界记忆遗产”的消息,有报纸约我略作改动并加点新闻叙述,弄成这样一篇新闻述评。发表时报纸就根据“新闻”需求删节一番http://news.sina.com.cn/s/2009-08-10/103418402540.shtml。所以我还是把原稿贴在这里,算是我的记忆的原始记录。

 

记忆着你的记忆

        ----《安妮日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有感

黑马

 

前不久中国刚刚出版了第二战世界大战期间在躲避纳粹搜捕时一个犹太少女写下的日记《安妮日记》的最新全本译文,我读到了这本书,并观看了英国BBC根据这本书拍摄的四集电视剧。这本传统上被归类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作者是一个14岁的德籍犹太女孩,与风靡全球的同样是儿童文学作品的《指环王》和《哈利·波特》自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学价值。就在我读完这本书不久的7月底,传来一个令所有《安妮日记》的爱好者都欣慰甚至震撼的消息:“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0日宣布,《安妮日记》和泰国皇室档案等35份珍贵的文献资料已被正式收入《世界记忆名录》。”(新华社巴黎7月30日专电

 

     《世界记忆名录》中与贝多芬、肖邦、舒伯特比肩的少女

 

   我们知道,《世界记忆名录》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的延伸。大多数人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往往仅限于长城、故宫和泰山等经过权威认定的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但很少关注于1992年启动的世界记忆工程下的《世界记忆名录》,旨在抢救和保护正逐渐老化、损毁及消失的人类记录, 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我们国家已经有五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是: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清代大金榜、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和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它们和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相关文献、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乐曲谱原稿、歌德、易卜生的著作原稿及俄帝国时代的地图等世界记忆遗产齐名。

与这些大规模的文献比肩,《安妮日记》这样一本薄薄的少女日记的入选似乎显得分量不足。但恰恰是这样一本书却因着其强烈的个人化写作和真实性在所有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二战文学作品”, 这样的写作及其出乎意料的影响力实在是一个世界奇迹,尤其在大战结束一个甲子之后,直接和间接描述二战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历经沉淀和淘汰后,一个受难女孩写下的《安妮日记》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辉,这就更加弥足珍贵。

 

     《安妮日记》不可替代的记忆与文学价值

 

2002年,当《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以“幻想”和“神话”冲力势不可挡地打遍儿童文学界无敌手的时候,国际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奖却出乎意料地授予英国写实作家兼儿童文学理论家艾顿·钱伯斯。在安徒生奖的颁奖会上,钱伯斯的获奖感言根本没有谈自己的文学成就和创作体会,有多一半居然是谈《安妮日记》的崇高文学价值,谈安妮在写作中揭示出来的文学创作真谛(其获奖演说词见拙译《长满书的大树》,湖北少儿2005年版)。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场合如此这般地推崇一部二战期间在躲避纳粹搜捕时一个犹太少女写下的日记,不能不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视界上重新审视《安妮日记》的价值。

钱伯斯开门见山地发问:“当我以儿童的代言人身份写作小说时,我到底以为自己在干什么?你们今天把这个宝贵的奖颁发给我,你们是在奖励什么?”他认为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儿童文学作家从事创作的实质性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在《安妮日记》里都能找到答案,那就是:我们都该像13岁的安妮那样去写作,她的作品是“少年儿童写出的最伟大的作品。它以纯真的清晰笔调准确地表现出少年早期的孩子们的所想、所感、所能理解和所能写出的是什么。”并且他还说:“对任何以儿童代言人身份写作的成年作家来说,《安妮·弗兰克日记》都是一个估价我们作品的标准。”既然成年人以儿童代言人身份创作出的产物叫“儿童文学”,安妮的日记写作就成了这种文学的试金石。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试金石面前,多少“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家是应该下课,应该惭愧的。

钱伯斯进一步指出,安妮在日记写作中表现出了“天生的讲故事冲动”,其中一段话触及到的不仅是儿童小说的创作实质,也是所有文学创作的根本,安妮的话是这样说的:“我性格里有个特点,谁认识我一段时间后都会为这个感到震惊,那就是我明白我自个儿。我简直就像一个外人那样监督我自己和我的行为。我可以完全没有偏见地看待日常生活里的安妮,不给她找借口,看她哪儿好哪儿不好。这种‘自知之明’纠缠着我。每次我开口说话,不管是说‘那应该不同’或‘那是对的,事实如此’,我都知道这一点。我身上有很多地方让我自责,我简直无法把它们一一指出来。我越来越感到爸爸的话有多么对,他说:‘所有的孩子必须对自己的成长负责。父母只能给他们提好的建议,把他们摆放在正确的道路上,可他们性格成什么样儿那得全靠他们自己。’”她写下这段日记时刚刚15岁零一个月( 1944715,星期六),一个甲子过去了,我们都学会用这种自知之明审视自己了吗?我们比安妮有长进吗?这是阿波罗神庙上镌刻的那一行古代哲人名言的翻版:自知自明。

     钱伯斯称“安妮是个了不起的现实主义者”,“她用不着发明什么奇怪的幻想来娱乐自己。她不让感伤破坏她对生活的看法。”这一点对文学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家不以一己的处境和遭遇来衡量世界和生活,在创作中保持超然,随时保持住小说天平的平衡,这个问题则被大作家劳伦斯提高到“小说的道德”高度上进行过理论。在劳伦斯看来,世间很多名著由于失去了超然,小说的天平倾斜了,因此是“不道德”的小说,这些小说名著甚至包括了《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包法利夫人》,《复活》等等。

同样,描写或记述二战的很多作品,是否因为或多或少的国家利益、集团利益和党派视角的局限而在“客观”二字上有所衰减呢?如《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大片,我们被感动和被催泪之后,会不会有人隐约感到这是一部有失平衡的“好莱坞作品”呢?

 

       一个少女做到了比成人更残酷的客观与真实

 

    而安妮对己对人对事的客观态度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一本记录躲避纳粹搜捕的犹太小姑娘的日记,如果由一个满怀感伤的成年人来写,或许满本都是辛酸、恐怖、悲伤和愤怒,我们对它的预期应该是“揭发”和“控诉”,或撼人心旌,或催人泪下。但安妮的日记里没有这些元素,它只是一本尊重现实的少女日记,记的是几家犹太人隐蔽在一栋小楼的密室里的日常生活。虽然总体的氛围是纳粹搜捕下的恐惧,但在那个隐秘处得以苟且偷生的时候,小楼里仍然有日常生活的人与人的性格冲突,生活方式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猜忌,母女间的冲突,少女的情窦初开,对情与性的探索等等。记录者安妮看人的眼光是客观的,也是尖锐的,简洁的人物描述有时是刻薄的,它让读者感到的是生活的真实,对这些灭顶之灾下的普通犹太人,一个小女孩做出了最冷静的描述:他们不是上帝的选民,也不是可怜虫,而是和其他民族一样的人,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也有自己的人性弱点。当小伙伴骄傲地说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时,小小的安妮居然冷静地说但愿不是被选来做坏事的。当大家在为英国人为何迟迟不登陆来拯救纳粹铁蹄下的欧洲弱小民族时,安妮冷静地说:谁也不会为别人白白牺牲自己人的,英国人在考虑最好的时机,减少自己的牺牲。

    当安妮的父母和同楼的成年人在为盟军何时登陆来解放欧洲打赌时,当大人们忙于糊口生存时,当他们对孩子们的感情毫无察觉时,孩子们在恋爱,在体验比成人更难耐的孤寂,于是有了安妮这本日记。她是准备把这本日记当作素材,等欧洲解放后写成书当作家的。这样一个早熟的少女,一个写作天才最终不幸还是落入了纳粹的魔爪,在集中营里病死。它的日记多年来比成人作家描述那场世界大战的小说或记实作品都畅销和常销,一直到今天仍然在出版,直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想其魅力应该是来自安妮天生的这种作家的文学品质。《安妮日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正如钱伯斯所说,通过文学写作,“我们或许能最高限度地达到无私的自我认知,无畏地、清醒地认识生命,最终富有想象地理解生命。

 

                                 记忆着安妮的记忆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所有从事写作的人来说,安妮就是一面纯净的镜子,世界的得失,人心的得失,都包蕴在一本非常时期的日记里了。我想这就是“普通”因为只想普通才在后来者眼里变得不普通的道理所在。这样一本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意义的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名副其实的,它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名誉之上所背负的历史真实的沉重。因为小安妮对历史的记忆做出了杰出的真实记录,我们才能真实地记忆她的记忆,这种记忆就镌刻在后人心中,成为“世界记忆遗产”。相信记忆着真实记忆的人,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就不会重蹈前人覆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