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发在《世界新闻报》6月30日第22版上。

赛西提希(Alexander
Saechtig)博士
天马行空十年一剑
黑马
最近德国的魏玛-席勒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佳作选-从郭沫若到张洁》,几十万字的书,编者和译者是同一个人,他就是鲁尔大学汉学讲师亚历山大·赛西提希(Alexander
Saechtig)博士。中国文学目前在德国的图书市场上基本处于低迷状态,在这个时候由一家颇具声望的出版社推出一本这样的作品专集,应该是很值得庆贺的事情。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是主宾国,中国很多出版社都赶在这之前出版了一些德文书籍准备参展,但是由德国汉学家翻译编选并由德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凤毛麟角,其视角和眼光应该是十分独特的。
十年一人磨一剑
大约七、八年前赛西提希还在哥廷根大学攻读汉学博士学位,他来中国时告诉我他打算编选翻译一部中国作家的短篇小说集,这类选集似乎在德国不多。选目已经定好,他要求我帮他寻找一些过世老作家的版权持有人以获得授权。我不方便询问整部书的选目,仅听他提到的几位过世作家,就猜测估计入选的作家和作品应该很广泛,心想这或许是煌煌巨制,估计要按年代分几集出版。看着当时尚显稚嫩的博士生亚历山大,我有点为他担心,怕他完成不了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按照我的经验,从现代作家选起,选到当代,至少要有50个代表性的作家才算成规模,80个也不算多。当然,我想,他可能只是一个编委会中的年轻成员,背后可能有一个庞大的专家组。
以后断断续续几年间,他得了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法兰克福的歌德学院和波鸿的鲁尔大学工作,教授汉语和文学,同时在翻译巴金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出版前还联系张洁女士写序言。我不时接到他的来信,要求我帮助找郭沫若、冰心等人的后人联络,求得授权。有些通过作家协会都找不到的个别版权持有人,他也通过我与作协的版权保护负责人打了招呼,保证出版后把书寄赠作协,请作协代为收转。直到绝大部分版权持有人都联系上了,翻译工作才开始。不久后他又让我给一些版权持有人发信说明这本书因为在德国的销售前景不被出版社看好,出版社通过选题后提出让他自费出版,这又需要版权持有人们同意放弃稿酬,为此我们又忙了一段时间做这个工作。这些版权持有人如郭沫若和冰心先生的女儿对此都十分理解,都痛快地签了协议书。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他是以一人之力完成整部书的翻译工作,但选目几何,我还是不方便打听。只是到书出版了,我看到了样书,我才发现这部书的入选作家作品规模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浩大”,虽然仅这些作品就有厚厚一大本、几十万字了,而且以一人之力,他忙了近10年的时光。
选目独特,苦心孤诣
我们来看入选的作品:
郭沫若
残春
凌叔华
绣枕
郁达夫
过去
沈从文
船上岸上
冰心 第一次宴会
巴金 雾
施蛰存
魔道
方纪 来访者
王蒙 春之声
张抗抗
夏
张洁 四个烟筒
我和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报界同仁都感到好奇:他遴选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多是过世作家,为什么没有现在当红的那些中青年作家如刘震云、王安忆、王朔和苏童等一大批人,反而其中有一个我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方纪?一句话,选目怎么这么冷门?
对这个问题,亚历山大是这样回答的,他的来信是用相当地道的中文写的,我只简单顺了一下个别句子:“本书以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为己任。什么作家属于所谓经典作家? “五四”一代的作家可以说都是经典作家。关于他们的研究很多, 每个中国中学生都会“鲁郭茅,
巴老曹”这个口诀。每个中国人因为在中学时期看过冰心、沈从文或郁达夫的文学作品, 对这些著名作家也很清楚。 但也应该把方纪、 王蒙的作品看做经典作品, 因为对<<来访者>>与<<春之声>>当时有不少热烈的争论,
所以在许多学者的心目中这两篇短篇小说就成了真正的经典作品。张抗抗的短篇小说<<夏>>从主题上说应该被称为经典。张抗抗80年代的代表作<<爱的权利>>和张洁的中篇小说<<爱, 是不能忘记的>>那样的作品,都算经典作品:<<夏>>算是<<文革>>以后最早以爱情为主题(或触及爱情主题)的小说, 因此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她们80年代的代表作<<爱, 是不能忘记的>>与<<爱的权利>>在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界是得到交口赞誉的。”
至于本书为什么没有选鲁迅的作品,亚历山大的回答则十分直率和简洁,这是他个人的译文集,“鲁迅的全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德语, (令人遗憾的是已经绝版), 所以译者不想第二次翻译。”但作为对中国文学的全面评介的补充,“我在书的<<前言>>里对中国20世纪文学做了一个概述。这里很多比较重要的作家都有所涉及, 在注释里读者能发现他们一些作品的德版或英版出处。比如说, 鲁迅的<<狂人日记>>或丁玲的<<沙菲女士日记>>也提到了。所以本书也有中国现代文学读本的作用。
<<前言>>介绍每个时代及其作家的特点, 给读者提供机会了解中国20世纪的许多文学潮流。在小说集的最后一部分还有书中收入的每个作家的小传。”由此我们能体会到译者的苦心孤诣。
他在来信中更为现实地提到一个重要的初衷,那就是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而收入本书中的这些作家作品基本上在德国已经绝版,
“这种情况需要尽快改变。今年的图书博览会如果没有像郭沫若、郁达夫、冰心、
巴金或王蒙那些中国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
真是太遗憾了。 德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不少徳国人认为, 像Amy
Tan(谭恩美)那样的华人作家属于中国著名作家。甚至有些人说赛珍珠(Pearl S.
Buck)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作家”。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鲁迅或者王蒙的名字。这些读者还没有意识到中国人的事由中国本土人来写最好理解。此外,
大部分出版社只对所谓畅销书有兴趣。专门出版经典作品的一些出版者有时候认为“中国文学不属于世界文学”,
在他们的心目中好像只有西方的文学是“世界文学”。有些人虽然不否认中国文学也“属于世界文学”, 但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学不了解,
他们不能判断一个中国作家真的是一个经典作家与否。他们还怕这些书可能也没有销路。对传播“真正”中国文学的译者来说,
这些出版者的态度是另外一个问题。由于这些原因笔者最后决定自费出版这个小说集。”
天马行空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赛西提希之所以如此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以至于不去翻译“畅销书”,宁可自费出版按自己的意愿和欣赏标准选出的中国小说作品集,这和他个人的学术追求似乎是一脉相承的。他2006年出版的研究郁达夫的著作,书名是《写作疗法:郁达夫以日本私小说的模式实行自我治愈的探索》,这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展成书的。这个研究角度似乎在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界也属鲜见。
他特别告诉我他和一些别的汉学家都十分器重方纪的小说,这让我不得不上网查找方作家何许人也,原来是我的河北前辈“土”作家,我少年时代在故乡读了那么多河北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梁斌、浩然、刘流、孙犁等,竟没听说过方纪,后来更不可能听说方纪。足见出身革命队伍的方作家在我国的主流文学评论里都是一个冷门。但亚历山大告诉我说西方著名的汉学家麦克多戈斯(McDougalls) 说: "From any point of view, it is one of the most bizarre
stories to appear in the
1950s."(从任何角度考量,其小说《来访者》)都是1950年代出现的最奇特的作品)他们认为它是独特的心理小说。看来,拉开距离,客观地读远方的作品,反倒会有出其不意的收获。这些洋人念了中文,能埋头玩出这么些我们想不到的名堂来,应该对我们理解自己的同胞作家和前辈作家很有好处,对我们换个眼光看中国文学有帮助,从而充实了我们的文学视野里的风景。
对于巴金和张洁、张抗抗的作品,他特别欣赏,说:“拿<<第四病室>>这部小说来说, 情节不但反映的是“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医院的一些弊端,
而且他提出了“什么医生是病人理想中的医生”的问题。一个精通业务的医生就一定是病人理想中的医生吗? 这是小说中的主要主题、它的核心问题。近几年来, 在西方认为“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这种医疗方法不是恢复健康唯一的方法的人也多起来了。他们认为医生也应该像<<第四病室>>里面的杨大夫那样关心病人的心理问题。很多病人表示,人是人,不是机器。医生也应该关心这一点。”他认为《第四病室》是“超时代”的作品,同样张抗抗的《夏》和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也是超时代的作品。“超时代的意思在这里也是说书关心到每个人, 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德国人。”
一个德国学者,在一大厚本中国短篇小说集的翻译和出版的忙碌过程中从青年走到了中年,将近10年的黄金年华没有白白流逝,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不顾残酷的市场机制,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文学,在德国传播着中国文学,最后是自费出版自己的译文,仅仅这种不懈的努力,就值得我们感佩。
书封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