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难以忘却的身影

(2008-01-27 21:52:18)
标签:

记者

业余作家

文化

分类: 散文/诗歌
 

燠热的八月天儿,在南方水乡采访,穿行在庄稼地里,恍若置身于一个大蒸笼中,不断升温的水蒸汽在蒸熟你的肉体,蒸发掉你的灵魂,一个北方人第一次下到江南农村,早先对这南方水田的美好想象被立即现实打破。这“风景如画”的江南水田里,溽热打消了从书上读来的一切诗情画意。

    采访内容是我其实并不很热心的农业话题,我仅仅是来完成报道任务的。当地干部把我当作“北京大记者”,穷追不舍地打听“京城动态”,令我这小百姓张口结舌。我知道“上头”什么?只想快结束拍摄早日打道回府!眼前的一切只当是为小说写作积累生活体验吧。但我不是专业写作人,这样无聊的体验当然与专业作家们“下生活”滋味大相径庭。我是为挣生活而机械地完成我的报道任务,实则心不在焉;专业作家下生活则会感到处处充满情趣。旁观是潇洒的,是抒情的,甚至可以激昂,可以忧愤,而身陷其中则只有无可奈何。蒸在水田中,我在想扔在北京的半部小说稿,写的是与农村生活迥然不同的城市青年生活,在苦苦思索那段燕园中的孽缘的结局,可能这就是“业余作者”的尴尬之所在了。但我仍然时时在为自己解嘲,也侥幸地说服自己: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样的尴尬境遇亦是写作的一部分,这种不经意的经验,或许将来会对自己的某一种小说“有用”呢。   

    就在那几天昏昏然的采访中,不期而遇的一个县城电视记者为我吹来些许清风。

那天摄像师换了,换来了一个文弱书生,介绍说是县电视台记者时,我十分怀疑他柔弱的肩膀能否扛得动几十斤重的摄像机。他眉清目秀,谈吐轻柔,举止文雅,大热的天依然是里面一件背心外面一件短袖衫,这似乎是老一辈南方书生的打扮,在现代城市青年中早就成了古董。最经典之处是他上衣袋中别一支笔。这个人在电视圈里绝对是个另类,甚至看上去有点“刺眼”,绝无人们眼中那种长发披肩,面目模糊、浑身“邋遏帅”的摄像记者做派。我们两人一导一摄,配合得很好,他显得很专业,对镜头的把握十分到位,甚至会超出我的要求,多拍几个镜头,有的镜头设想要比我设想的好,我自然表示采纳他的设计。编导最喜欢与之合作的就是这样的摄像师,他明知他的设计比编导的好,但绝不口头争论,而是用行动来证明说服编导。

歇息时在田边闲谈,他递过名片,一看我不禁心动:名片上除了印着某电视台记者外,还印着这个县一个文学杂志的编辑。我问他是否兼职,他说不是,是几个文学爱好者自费办的一个小刊物,与电视台无关。他业余写小说散文,自费办刊,堂堂正正把刊名印在名片上。

 我出于庸俗,问你们领导对你这样一心两用的人会不会有看法?他不语,随后说“我是业余做文学,不关别人的事。”   

    我便不再问。同样身为业余作者,我太知道一个业余作者在一个与文学无关的单位里的“正常”人们眼中的形象。我更知道一个县电视台的普通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被数不清的杂务缠身之中如潮的文思会受到怎样的无情干扰。我又实在太懂一个有着文学追求的人在那些毫无文人气质的小官僚“手下”所受的难言之苦,甚至在那几日中我亲眼看到他的小上司对他颐指气使。

    但他在“明目张胆”地从事他的文学,敢于把自己的刊物名称印在名片上。令我心中顿生惭愧。我知道我永远不敢把黑马二字印在我的名片上,这其中虽有几分“出道”后的淡漠,但更多的还是想省去许多世俗的麻烦,深怕陷入文学给我带来的俗祸。这既是活世故了点儿后的“精明”亦是向世俗屈服的苟且。

因此,在这个纯良的底层文学青年面前,我只有自愧不如。他虽没太大的文学成就,但他活得本真、自然。他还年轻,我相信他这样追求文学,即使不会成“腕儿”,但他的文字绝不会苍白。在这蒸笼样的氛围内,他可能会构思30年代苏州城的妓院生活吗?他会无端地写“外婆桥”下的“风月”吗?

    我没敢提出要读他的作品,因为我没想告诉他我也是个用笔名发表作品的业余作者。一直到离开那个地方,我都没有告诉他我的业余写作生活,在那个因特网还没有普及的1990年代,他不会知道黑马与这个编导毕冰宾之间的关联。但我默默地心怀敬意地注视他,心中为他祝福,尽管我很虚伪地掩饰了自己的业余文学作者身份。   

    文学并非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放谈的。

    我们没有谈文学,就散了。但我清澈地记住了他的影子,尽管早就忘记了他的面目。  

 后来我把以上这些感想寄给了一家文学报纸的一个著名编辑,想在那里发表。那个编辑好意地给我回了信,告诉我他不能发表这样业余的自称为散文的文字,并劝告我,你只是个记者,还是写点“符合你身份”的采访文字吧,不要写小说和散文这类纯文学的东西了。我虽然受到了轻蔑,但我特别感谢这位名编辑,他能那样开诚布公地打击我,说明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不会阳奉阴违。他的打击,只能让我更多地反省自己,更努力地打磨自己的文字。

   但那个县城电视记者瘦弱的身影却像他那双柔弱的手在坚定地支持着我走在业余写作的路上。他不知道我认识了他对我有多大的意义,他不知道他在我心中有多伟大,不知道他竟然无意间帮助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大记者”。我们短暂地相聚,再也没联系过,但散去的只是一个有形的人,他无形的身影一直在我身边。

其实我们都可以在无意间帮助别人,成为别人的力量,用你诚实的言行,这就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剃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