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黑马
黑马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828
  • 关注人气:20,5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家印象与访谈连载之二十一:汤亭亭

(2007-09-27 22:03:49)
标签:

文学/原创

汤亭亭

黑马

华裔美国作家

分类: 答问/问答
 

汤亭亭:其实她不知道

 

著名的美国女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近年来在美国文坛上异军突起,被认为是后现代文学写作的代表人物,已经成为文学评论和文学教学的热门。据说她之炙手可热完全符合了当代美国文学非中心化的趋势,也符合美国文学批评对种族、性别和阶级三要素的重视,她的写作在这三个方面都成了文学标本。她就是华裔女作家汤亭亭。

但在国内,她的名声远远大于其作品的阅读范围。首先是她的作品译本并不多,对她的研究还仅仅限于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范围内。她从事写作经年,但似乎并没有像旅英的华裔女作家张容仅凭一部《鸿》就轰动全球。

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去“三味书屋”参加与汤亭亭的见面会,这让我好奇又激动。进去后发现已是高朋满座,有杨宪益、王蒙、张抗抗等名人,有各新闻单位风采各异的记者,亦有金发高鼻洋人点缀其间。便急切地寻找可能是金斯顿的汤亭亭。这个亭亭玉立的名字让我觉得她应该和张容什么的是一代人,估计是人到中年吧。

在一排碧眼金发洋人和名人中间的那位干瘦、银发披肩的中国老妇人就是著名的金斯顿——汤亭亭。原来是位老作家。

主持人春风满面地宣布“著名美籍华人女作家……”。于是在热烈的掌声中汤亭亭开始起身讲话。不料金斯顿侃侃而谈,讲的却是一口彻头彻尾的美国话,边上有人替她翻译。

她不会中国话?人们在交头接耳。是的,一句也不会。

这下苦了那些不懂英文的人们了。无论翻译的水平有多高,她犯了一大“忌”,那就是在这些黄皮肤的中国人期待着一个驰骋美国文坛的华裔女作家用中文讲述她的创作时,她说的却是英文,而且事先没有人预告大家她不会中文。估计大家想见到的是聂华苓或陈香梅这样的华裔美国名女人,既在美国叱咤风云,又能回中国来游刃有余。反正大家的失望在那一刹那都写在了脸上。

可英语才是她的母语,这是事实。她1940年在美国出生,真正的母语应该是广东话,但她在幼年开始读书就开始完全成为美国人了。金斯顿没有感觉到场上的气氛,娓娓道来,谈着她的写作生涯,频频提到她身边的一个个人的名字。这样的谈话对我这个懂英语的人来说倒是可以当作一场听力练习,感觉挺好。

其实她不知道,她只是在中国以外著名,可她却以在中国已经很著名的方式讲着自己,像是在初学代数的学生面前解一道难题时省略了重要的过程直接写出得数一样。

其实她不知道,半个小时前我还在应主持人的要求帮助请某大台的电视记者来出席。我说了“著名作家”,人家说“没听说过。”我便就我所知解释她如何著名。结果人家还是不屑于来。

其实她不知道,当我熟练地解释她如何著名时,我也是经不住三问的。我不过是两年前为《文汇读书周报》就美国当代文学问题专访库珀博士时,方得知马克辛·洪·金斯顿是近年崛起的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便为之骄傲,便多问了几句,便多写了几笔。后来读一本美国的文学精选本,发现她果然名声赫赫。而已。我这半个圈内人尚且如此,何况圈外记者?再说,似乎只有上海的《外国文艺》和南京的《当代外国文学》译载过她作品的片断,又是前几年的事了。而亭亭在中国之不著名,也就有情可原了。

其实她不知道中国很少人知道她的《女勇士》在美获全国图书奖,她的《中国佬》在美受到重视,美国大学中有人“吃”上她了——靠研究她的作品拿学位。

其实她不知道中国传媒和出版界热热闹闹看好的是《北京人在纽约》这样的通俗剧和谭恩美的《喜福会》这样据说十分好莱坞式的关于中国人的作品。

其实她不知道她那写华工为开发美国西部流血牺牲的历史小说不如《北京人在纽约》逗乐儿好看能拉广告套座儿。不信试试,在文学落草为寇的今日中国,谁出版《中国佬》试试,让二渠道批发书商来“终审”,肯定卖不出去。书贩子报贩子当出版社和报社的编外实权终审已是公开的秘密——前几日报载:报贩子午夜终审《北京××报》,有诗为证。

当然,其实她也不知道在场的听众们很为她感动。甚至感到痛苦。人们当然期待她说中国话的。可她说她从小随移民父母讲的是广东某地方的方言,八岁后开始学英语从此彻底英语化了。但她硬是凭着那时广东方言传说的中国古老故事和祖辈的历史,苦苦地写着有关中国的文学并在美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她说她一直不回中国,就是想完成一系列关于中国的大作后再重返故土。现在她终于回来了,可她不知道,她在这里其实并不著名,也没有太多的人重视这种写作。

其实她应该在这里著名。但她的中国叙述之方式肯定让中国读众不习惯,不习惯就难以共鸣和接受。

回来后我读她《中国佬》中的一章,那简洁洗练而冷静的叙述语言,真的像是在写童话传说一样——The trains used to cross the sky,以此开始了一段血泪人间的故事。当然比不上《喜福会》和《北京人在纽约》什么的能吊读者的胃口。因此它永远不会大红大紫。它不会迎合观众最容易心跳的心律节奏(“迎合”是个中性字眼儿)。因此汤亭亭没什么大戏,尽管她唱的是大戏。

汤亭亭,“生活在别处”。

过了这些年,整理这篇当年的印象记时,我上网查询了一下有关她的见闻,发现这几年她多次回到过中国,开始实实在在的向中国人道出她的苦衷:她在美国是受到严重文化误读的,美国主流白人批评家对她的追捧却原来是出自“东方主义”的视角,先是把少数祖裔孤立为不可理喻的人群,再把她看成是一个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作家,更以“纽约中心主义”的视角对她的美国西部叙述持居高临下的态度。她在反抗文化误读,反复声明的是:“我是一个美国作家。和其他的美国作家一样,我也想写出伟大的美国小说。《女勇士》是一本美国书。然而,许多评论家没有看到这本书的美国性,也没看到我本人的美国性这一事实。”

当我们这边以一种东方主义的背面视角拒斥汤亭亭的中国叙述时,却原来她在美国遭受的是误读的接纳,她还在为一个完全的“美国作家”身份而奋斗着。她的作品之地域与定位在她自己的祖国美国都成了问题。

所以我明白了那次见面会上汤亭亭的叙述姿态,她是完全以一个美国作家的定位向与她仅仅有生理血缘但无文化血缘的中国听众讲着自己的东方故事,与吉卜林在讲述他的东方探险故事没什么区别。当我们在台下略微感到其东方主义的倾向时,并不知道她正受着来自美国主流文学批评的东方主义视角的误读。

她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本文首发于199444日的《戏剧电影报》,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