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一篇前两年写的旧文,现在看来当初的议论还基本有预见性,贴上哈。
花样男人的市场
—
关于《流星花园》
黑马
突然身边到处响满了F4的名字,然后被告知连F4都不知道的是如今最大的老土,基本等于白活。这些狂热者中多为女性,甚至是中年女性,有的是母女同看《流星花园》,同喜同乐,说看这电视剧还有助于母女两代人的沟通,变得形同姐妹。然后是网上铺天盖地的评价文章,报刊也不逊色,连我一直视作清秀脱俗的《三联生活周刊》也辟了专版,图文并茂地讨论之。
令我十分惊讶的是那些中年女性的反应,用“觉醒加冲动“来描述一点也不过分。正如同某篇文章说的那样,她们有一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暗悔。那些中年女士抑制不住的热情与对青春的追悔,简直能让你受到感染,随之对她们生出同情,因为她们明明是在表达一种早生了二十年的悔恨。有的男士打趣说:“看来你们是被耽误了真正的谈情说爱,当初最深处没有受到触动就嫁了人,现在在寻找感觉。”也有人说这些女人当初事业无成时懵懂加萌动中嫁了成熟的男人,如今事业有成,开始寻找情调,以强者的姿态把玩奶油小生。
《流星花园》,对它的情调高低或艺术水准姑且不论,它在创造某种时尚,是一种诉诸女性感官的“人秀”,这一点毫无疑问。它在唤起女性不自觉的潜意识,让她们激动莫名而难以言说,特别是那些一直受正统教育多年如今事业有成的中年女性更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这样的事实。熟人中有位女强人,是专门从事大型电视直播的导演,经常指挥着上千的男人在广场上排演,性格刚直洒脱。她告诉我终于有一次她抑制不住冲动去某饭店找小先生喝酒聊天。但她号称自己还是太放不开,只限于聊天和欣赏,稍有”想法“,就觉得是”罪过“,红着脸落荒而逃。这样的成熟女性现在并不在少数。她们在”觉醒“中挣扎,在欲望与”道德“中尴尬冲突着。
还记得小时候邻家女人(一个高雅脱俗的知识女性)疯狂地一遍又一遍地去电影院看京剧电影《平原作战》,三句话就说里面的游击队长赵永刚扮相多么多么帅,最终激怒丈夫,被批判为“不健康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还记得那文雅的丈夫教育她:“看电影是学英雄精神,你怎么老看演员啊。”看他们吵架,大人们莫名其妙地笑着,我不懂,恍惚觉得那笑生中藏着玄机。关键是那对夫妻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吵架,否则他们就不会公开地吵的外人都能听见。
这样的女人如今比比皆是了:她们仍然处于莫名的躁动中而不自知,或者难以言表。其实她们是在经历一种意识的觉醒,说是女性主义似乎过于理论化了,但她们确实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体验着女权的冲动:对标致的花样男人的欣赏与主动的幻觉亲近,这其中潜在的性幻想是不言而喻的,可惜当她们冲动地表白着自己的“喜欢”时她们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混迹于电视行业中,大家议论《流星花园》,首先想到的是“策划”。不少人断定这个剧的主要策划人说不定就是个中年女性,她一定懂得如今的视觉市场上,“花样男人”是多么抢手,因此为潜在的女性观众量身打造了四个如花似玉的小男生,据说是从1000个标致的小生中遴选而出的。原来F4的F就是英文里花(flower)的意思,4是4个男人,合起来就是4个花样男人。男人被称作花,这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的标新立异产物,是女性需求的必然产物。她们把男人对女人的称谓反用在男人身上,这绝非简单的远距离欣赏。
商品社会本身就是“女性”需求主导的社会,市场产品包括文化产品向女性的倾斜是自然而然的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花样男人”类的电视剧作为一种“人秀”无疑能够流行起来。女人们从对“赵永刚”们的莫名英雄崇拜到对F4的狂热,从根本上说是来自同样的冲动,不同的是当年的女人们是在仰视中体验着潜意识中的性满足,现在的女人对F4的热爱开始体现为女人对男人的主动出击了。这样的现象在欧美已经是由来已久。文学界的杜拉和西蒙·波夫瓦创作与实践并行自不必说,翻开一些流行杂志,会发现经常有所谓toy-boy(玩偶男生)现象报道。人们热衷于那些丰韵尤存的老年女人与年轻男子的风流韵事,图文并茂地报道之。那些浓妆艳抹的老女人与风流倜傥的年轻男演员们出双入对,已经和80老翁与亭亭玉立的女子的婚恋一样平常,后者被称作sugar-daddy(甜心爹)。麦当娜的丈夫比她小10岁,已经是年龄差最小的toy-boy了。<<豪门恩怨>>里著名的女演员柔安.柯琳斯已经年界古稀,仍在不停地更换年轻的丈夫,都比她小30来岁。还有相差20多岁的小男生与老媪厮守的。这种现象在英美演艺界早已是见怪不怪了。最让我吃惊的是,英国的流行报刊上我看到了那个英俊潇洒的刚强汉子“英国病人”拉尔夫·范恩斯居然与他舞台上的母亲热恋并出双入对,后者尽管丰韵尤存,但也年近花甲了,但他们在一起的形态看上去是那么自然和谐,俨然青梅竹马。看来人在性上面的选择真是“不可貌相”。你说他是玩偶男生,但人家就是在这种选择中获得了满足并且这是他获得满足的最好选择。
我们这边对F4的迷恋,就是toy-boy现象的前兆,《流星花园》是集中火力发射的一颗卫星,引发了大量女性的反应。
另一种反应认为《流星花园》在催生中国的偶像剧,认为是急追日本和韩国偶像剧的象征,而在这之前中国没有自己真正的偶像剧。我们的青春剧大多说教味过浓,无法吸引少男少女观众。但这已经引起了许多老师家长的耽忧。他们认为,<<流星花园》直接描写的是校园生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其他流行剧,需要格外重视。有的老师分析说,看电视娱乐本身并没错,可如果把片中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照搬到现实中来,真把约会、恋爱当成校园时尚来追求,或者把剧中人的脏话当成时髦用语挂在嘴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需要自己的校园偶像剧,但似乎不是这种一味虚构谈情说爱和时尚生活的故事。我在英国看过一个名为<<教师>>的通俗剧,讲的纯粹是英国中学里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日常生活的故事,主演是英国的一位著名的当红小生,自然是青春英姿。也有搞笑的成分。但整个故事贴近中学生生活,完全来自校园,主题是严肃的。这部电视剧被隆重推出,其卖点自然是那位主演明星,一时间他的照片甚至上了广告牌,竖在马路旁,有关他的生活故事也一时成为热点。这样的演员自然成了少男少女的偶像。但毕竟这部电视剧的主线是反应现实生活,不是<<流星花园>>这样的”人秀“,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需要偶像剧,但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我们缺少的是像<<教师>>那样的青春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