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书如此被TRIGGER

(2007-05-28 22:50:07)
标签:

心灵的故乡

激发

写作

分类: 书评/序/跋

                          一本书如此被TRIGGER走出象牙塔后

                               《心灵的故乡》创作札记

                                  黑马

到上世纪末的1999年,我研究生毕业走出校门都15年了,大部分时间都在翻译劳伦斯的作品,可以说,我这些年基本上是关在劳伦斯文学的象牙塔中度过的。出版社的不断约稿,使得我像穿上了童话中的那双红舞鞋,身不由己地在这象牙塔中旋转狂舞,不断推出新的译文来。

    但与劳伦斯文学多年的接触使我深知,劳伦斯文学自身不是象牙塔!劳伦斯写的多是活生生的人,甚至是我稔熟的底层劳动者。他的大部分小说多是以故乡的山水城镇为背景描绘出的活生生的英国中部地区生活画卷。就连他去世前在意大利创作的惊世骇俗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都以故乡的山林为背景,足见劳伦斯的乡情乡恋多么深。劳伦斯的文学实在是与故乡、故乡的生活和故乡的人难解难分,这个故乡简直是劳伦斯创作的永恒布景了。可我却在15年中一直关在象牙塔中研究着他,凭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想象着他的故乡。

不行,我必须实地考察他的故乡,真正感受一下他的故乡何以有如此之大的魔力,成为他心智的风景线,让他在临死之前发出了“那是我心灵的故乡”的呼唤。

于是我申请奖学金要出去学习,到2000年,我获得了奖学金赴英国的大学进修英语和传媒,在选择学校时我没有选择牛津、剑桥等国际一流的学府,而是选择了劳伦斯的母校诺丁汉大学,这座中部古城亦是劳伦斯少年时期读中学和打工的地方,离他的故乡伊斯特伍德仅九英里。于是在做访问学者的一年中,我一再造访劳伦斯的故乡,那地方像劳伦斯在《虹》中描述的土地 -“像有某种欲望在拖曳”我。清晨,午后,夜晚;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天,我都去过,我想获得任何一种季节和天气条件下对伊斯特伍德的印象和感受。估计这一年中这座小镇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就是我了。而背着照相机到处拍照并频频出没于镇上餐馆和咖啡店的黄种人估计也就我一人。

每次去都有新的发现。穿行在这些神游了多年的场景中,实地寻找劳伦斯作品的原型地,一张张地把这些景物摄入我那架并不高级的相机里。回到宿舍里匆匆记下一些凌乱的笔记,整理出来发回国内在报刊上发表。

那片美丽宁静的乡村几乎要真得把我拖曳住,让我沉迷,沉醉,欲罢不能。每一次游走,都似梦游,眼前百年不变的景物与劳伦斯小说中的情节叠印,我心中幻化着活生生的影象。这世界上,除了我的故乡,我还真正认识那座城市呢?它应该是伊斯特伍德了。似乎它在我心中存在了100年。

边走边照,边走边想,突然有一天,在运河畔的淅淅沥沥秋雨中,忽发奇想:我的游走,我对劳伦斯作品的理解,我对劳伦斯故乡的印象,都有我一卷卷的胶片作证,都有翻译过的小说情节和劳伦斯的传记作证。这些完全可以让我写成一本生动抒情、图文并茂的书来,以劳伦斯成长的生活地为基本线索,将劳伦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与之详细对应,那将是一种游记、散文和评传合一的独特文体。

我为自己的奇想很是激动。自己这些年的全部知识积累和写作训练使这样一本独特的书水到渠成,我相信,这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

于是,我在诺丁汉立地写出了这本书的初稿,从网上传给中国社科出版社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书稿杀青即可出版。

出乎意料的是,书做得这么精美,体现了出版者的智慧和独具匠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包装,更体现着出版者对作者的理解,是对劳伦斯故乡的艺术表现,图书的装帧成了这部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行者悟语”,亦是出版人的悟语,这是艺术的默契使然。

    走出象牙塔,行走在生机勃勃的劳伦斯故乡风景中,竟然走出了这样一部厚实的书来,这是命运给与我的一个难得机遇,我抓住了这个机遇,给自己也给读者带来了一份厚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