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书评/序/跋 |
让我们期待,让我们行动,让我们呼吁。我们有那么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有那么多的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那么多……处在为儿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他们总会给我们回声的吧。
因为与IBBY的接触,我有了机会去德国慕尼黑,在那里的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开会并做访问学者,研究外国儿童文学。那之后又做了一段时间《书鸟》杂志的中国撰稿编辑。我不断地读到IBBY寄给我的资料包括世界著名作家为每年的图书节写的节日献辞。这些献辞一般都是用英、法、德、俄、西班牙和意大利文同时出版。没有中文。为此我感到心里十分难受。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不断地译几篇在儿童文学杂志上发表,让我们的小朋友和老师家长们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庆祝这个节日。
1990年我投稿给南京的《未来》丛刊,获得该刊主编邵平先生的首肯。为宣传这一节日和引导孩子走向书的世界,他慷慨地辟出版面来发表介绍这一节日的文章和12篇献辞,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界首次集中发表世界著名作家致国际儿童图书节的献辞,是与国际青少年读物理事会(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简称IBBY)的一次重要交流活动。实在是为我国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文学工作者做的一件大好事。
《未来》杂志刊登了我的一部分译文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立即制作了特别节目广播了其中几篇,还特邀我录制了一段译者谈话。随后的1993年,湖南一家出版社决定把历年的图书节献辞和安徒生文学奖得主受奖演说辞合集出版,并邀请了能干的画家做漂亮的插图和装帧。中国在迎接世界,中国在走向世界。而这本书,则走在了世界的前头,成为历史上第一本这样的文集,而且是用中文出版(直到2002年为庆祝IBBY成立五十周年,才出版了一本儿童图书节献辞的英文文集,但不包括安徒生奖获奖作家受奖演说)。作为一个仍然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能为这本书做翻译,是我的光荣和责任。这本书带着“芙蓉国”的花香,走遍了中国,走进很多的家庭,成为小朋友和家长的好伙伴。
12年一轮荏苒,又一个金灿灿的鸡年来临,我从青年进入了中年,连我的小女儿也诵读着这本小书出落成了一个青年,考上大学了。这时湖南的北邻湖北,又一家出版社命我将这一轮岁月里新的图书节献词和安徒生奖得主的受奖演说翻译出来,出一个增补版。12年,这棵长满书的大树从橘子洲头移植到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它更高大魁伟了。不仅如此,湖北的出版家还有一个大手笔,决定不惜成本,把历年的图书节招贴画一幅不落地以彩色印出,让中国读者在领会文坛大家琼思玉想的同时,也领略各国艺术大师的丹青风采。图文并茂,交相辉映。作为最早把这些文字引入中国的译者,我感到十分欣慰,连我女儿听说要出彩色增补版都难掩幸福之情,催我加油快补译。她6岁上我送她的那个老版本,早就让她摸得起了毛边,这回出了彩图本,我还会第一个送给她,那将是给她上大学最好的礼物!
别忘了,这本书的作者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他们锦心绣口,用的自己民族的语言。是一些不知名的人把它们译成了英语,我才能看懂并译成中国话。在此我要向那些英译者致以崇高的敬礼!
重新整理这些旧译和增加新的译文时,我突然意识到,有些作者在我十几年前翻译他们的作品时还健在,而现在他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并没觉得他们离开了我们,读这些文字时,仍感觉是在和他们进行活生生的对话。我要感谢他们,他们的文字给了当时在文学的路上蹒跚学步的我多少灵感!特别是他们关于童年的张力与创作之间关系的论述,坚定了我对自己童年经验的反刍和精神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写作小说的信念。不惑之年重读,又似乎重新上了一课,有了新的体会,便适当地调整了部分译文的表述,使译文的意思更接近原作,聊作我向大师们学习的一次回报。
还要感谢IBBY上一届秘书长Leena Maissen女士和新的一届IBBY负责人Elizabeth Page女士为我们提供的具体而实际的帮助,是她们为我们整理出了完整的英文稿件,不远万里寄来招贴画原件,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电子邮件。我在翻译书的过程中,时常想起瑞士巴塞尔莱茵河畔设在一套普通民房里的IBBY总部,朴素而杂乱,堆满了资料和书,我称之为“莱茵河畔小书屋”,那里每天只有一个秘书长和一个兼职秘书在辛勤地工作,可她们的劳动却造福着全世界的儿童。我是在1994年去欧洲出差时顺访那里的,如今一切还照旧吗?巴塞尔那些古老如童话的石子路小街还是那么神秘幽暗吗?那里你或许能遇上坐着飞毯、披着西班牙黑斗篷、拎着阿拉丁神灯照亮的哈里·波特呢。(此为拙译《长满书的大树》后记,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2012第三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3d2f101017s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