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俺的随笔 |
这篇东西本来是应某报之约写的,也受到赞赏,但发表后据说遭到某个爱好京剧的领导的批评,某报也就由此“别再约黑马写了”。
京剧本应成为活古董
黑马
说起振兴京剧,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现在哪些人是热心观众。结果当然不乐观,因为我们发现看京剧的多为老年人(在家看央视的戏曲频道,因此谈不上实际消费)和边远闭塞地区的农民(看送戏下乡的蹭戏,基本也谈不上消费),只有大中城市的少数票友是买票进戏院消费京剧演出的。从京剧受众和消费的情况看,现在的国粹京剧确实是难以获得显著高扬的“市场”份额和票房,而少数有消费能力的城市票友是无力支撑起京剧的半边天的,京剧已经从上世纪的艺术宠儿沦为今日的冷门。或许现在的艺术水准大大超过了过去,但日益多元的文化消费特别是流行文化和影视剧抢了京剧的风头,让京剧重振雄风成为异想天开。最近有报道说有的省级京剧团好心地送戏进大学却遭到冷遇,说明“送戏进校”远不如送戏下乡那么受欢迎,我们的这些新世纪的希望- 大学生们连蹭戏都没时间和兴趣看。京剧与他们似乎无缘。
这样的际遇确实是令人心痛心酸的。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所谓面对现实有两个意思:作为农业文明之艺术颠峰的京剧不可能在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文明阶段“重振雄风”,不可能再大红大紫,对此永远不要抱有幻想,历史就是这么无情。但作为国粹,作为民族表演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来源,京剧的气脉不会断,因为总还是有一批批执著而忠实的观众票友,总还是有淹通古今且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要为国宝的传承而呕心沥血。即使从文化生态保护角度考虑,京剧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还是要得到精心的呵护,让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继续在姹紫嫣红的艺术百花园里绽放,因为我们越来越懂得只有多样化才能保证整个生态的健全,任何一个艺术物种的缺失或消亡都是我们整体的损失,这种损失的严重程度是不能在短期内立即显现出“报应”,但到了一定量的积累,就会后患无穷。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它带来的种种益处时,也不应忘记任何东西都是泥沙俱下的,都有其弊端,民间谚语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从文化认同上说,全球化很可能造成民族特质消弭,全球在文化上成为一个简单的平面,那些古老的文化成为无根之木。现在我们就应该未雨绸缪,加大力度保护一些国粹如京剧,让国人始终有根的活标本可参照,不至于最终化成文化上的四不象。
因此京剧的所谓“改革”如由交响乐来伴奏啦,布景超大超豪华啦,甚至京剧演当代生活啦,其出发点是要京剧与时具进,“在变中求生存”,让它溶入现代生活,实则会毁了它。不如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保留好这个“物种”,就让它曲高和寡、做温室里的鲜花有什么不好呢?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下里巴人,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它经不起风吹雨打。
既是要当活古董保护起来,就不要逼京剧走市场,而应该像日本的能剧那样养起来,花重金培养高精尖的人才,把它变成一个令人艳羡的行业,大家竞争获得高高在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位子,说白了,就是像养大熊猫一样养起来。
可能有些人一听养起来就是吃大锅饭,就是混肥缺,就是变成公务员。其实不然。既是要养起来,就要少而精,不能什么城市什么省都要有个京剧团,一个小小的京剧团也要像国家机关一样弄一大堆尸位素餐的科室主任书记之类,而是应该有重点地保留几个京剧团体,变成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单位,承担起“留根”的任务足矣。
至于说现在京剧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的随便哪个城市京剧团出国都处处受礼遇,其实道理一样。那并不说明外国人比中国人懂戏爱戏,仅仅是人家把中国的京剧当成一个奇特的艺术物种像喜欢熊猫一样爱惜它而已。我们的一个小城市的京剧团出国参加个什么文化节、受那么一次礼遇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按市场价格算,肯定是大亏特亏的,受够了礼遇还不是照样回来受冷落过穷日子?让你在国外靠演出谋生试试?与其如此,还不如集中钱财,养几个一流的演出团体和演员,当成国家的形象大使,里外都受礼遇的好。这样京剧艺术真正成了象牙塔,反倒受人景仰,得以流传百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