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俺的随笔 |
“斧正,存正,教正……”可以休矣
黑马
文人间互赠“拙作”,一般都在扉页上题写“某兄(或某师)斧正/存正/教正”之类的赠言,多为客套,其实不能认真,因为多数情况下真看出了谬误,也少有“正之”的。倒是我把这“斧正”当过义不容辞的托付,给名人书后附的错误英文简介和目录正尔八经地斧正了一把,害得人家来电话一通儿感谢并气愤地指责出版社没责任心。我知道这教授兄英文确实不是他的长项,确实不是他操觚亲译,肯定是出版社找什么人乱翻译一气以图“与国际接轨”实则是扒轨。现在的出版社动辄什么书后都加英文简介和英文目录,可又不认真做,不出错的简直是稀有动物。但人家如此解释半天,倒像是我暗含指责他本人了。听完电话我着实尴尬难过了好一阵子,如果不是我”应邀”斧正,也就少了这个尴尬的电话。所以我决定从此再也不干这斧正的活儿了。即使那天看到某位专家在专著里把劳伦斯中学的“代数”成绩说成是“阿尔及利亚语”成绩(英文里代数的拼写挺像阿尔及利亚),我也不去斧正,省得人家来电话解释这个阿尔及利亚语怎么回事。大家都皇帝新衣着或等大家都自己发现错误自己偷偷改,那样面子上都好过。当然还是自己灵魂深处开天目自己改正的好。俺现在就开始慢慢偷着改弱冠之年的翻译错误,再版时尽量修正过来,免得害更多的读者,但我是公开承认当年翻译有错误并请大家再引用拙译时尽量引用新译本。
读报得知某名人在旧书摊上看到自己送给好友带有“斧正”之类题字的书沦落其中,便购来并题上“再送某某君”的字送回,这一行为艺术自然幽默但也令人心寒。
于是这两年很是没了题赠的雅兴,一是怕旧书摊现象重现,二是写了“斧正”字样也无人正之,加之无书法修养,那两笔本来就缺调少教的字因多年使用电脑打字变得面目可憎,因此送书给人时只夹个小便笺儿,寥寥数言连问候带交代事情并顺便调侃“见笑”,觉得这样能免很多尴尬。
但也有不怕尴尬并敢于自我革命的学者,其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近日接到著名英国文学专家黄梅教授/博士的一本论英国十八世纪小说的专著,一本书里几乎到处是英文注解和引文。这位专家并不在扉页上题斧正之类的字,免了那客套,而是附上一张自己做的勘误表,详细指出某页某行或倒数某行的英文拼写错误,并不指明那是出版社不负责任所致,此举是多么高风亮节,估计收到这样勘误表的很有几位学界人氏。我立即回信表示愿意效法,并希望大家都跟着学。
看来送书时那些客套的扉页赠言真是可以休矣,能做到附上勘误表当是最高境界,即使做不到,送书前也该粗略地浏览一遍,把自己看出来的明显错误先改正一二。如果这些都做不到,也别写“请斧正”之类的字样。书到情自到,人家如不喜欢哪天卖废品时也用不着费心把扉页赠言撕了以防送书者题了“再送”的字又送一回。我就做不到那么苦心孤诣,干脆就直接给出版社邮购部送个定单交清书宽和邮费,写上名字地址,直接把那份情淡淡地寄去,也许人家会以为是出版社赠书,那样也好,反正略表芹意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