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裂的人格及其他

(2006-07-22 17:06:44)
分类: 答问/问答
                        分裂与完整
                             ──谈文学人格
                              黑马
     曾一度放弃写小说,长时间里只翻译劳伦斯,写关于劳伦斯的论文,滥芋
准学者之中。学界朋友预言,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会成为专家也未可知。后来因
为调动工作而有了几个月的时光真空,在那种极度的自由状态下创作欲复萌,重
作冯妇,写了长篇小说《混在北京》。
    但不曾料到的是,我从此失去了一些朋友,因了小说的言涉俚俗,特别是
写了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下心灵的扭曲及行为的委琐。曾同为雅士的人们向我投
来陌生的目光:一个劳伦斯学者不该写这样的小说。
    但我决不否认,这部小说的创作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无限的解放,写得酣畅
淋漓。它让我在论文和翻译之外找到了另外一种狂喜,它与我的学者生涯无关,
与训练有素的理性风格无关。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主持人介绍我是“劳伦斯学者”,场上自然来了问题:
你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受了劳伦斯的影响?回答是:似乎没有,至少《混在北京》
没有。
   这回答令问者尴尬,其某种期待大受挫折,特别不适合讲座的气氛—过于不
讨听众期待心理的喜欢。一个小小的小说作者,怎么可能不受他挚爱有加并潜心
研读的外国大作家的影响呢?
    但我不能欺骗自己。我感到确实没有,虽然事实上也许有。
    一个人的作品可以不受其学术训练的影响,甚至不受其崇拜的偶象作家的
影响,这决不是避免抄袭之嫌的托词。它或许能说明一个人文学人格的分裂。
    反省自我,平素最爱读的还是中国古典诗词,背诵几句“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颇得几分士大夫情调。再把玩几篇三十年代文人小品,也
感到几分超脱。但充其量是个“隐在的读者”而已,决作不来那样的诗或散文。
至于劳伦斯文学,我是它更为成功的“隐在读者”,随之痛苦与狂喜。
    但终归不能因此放弃冥冥中写实的、反讽的、方言的和喜剧的自我。因此
操笔小说时,那产品的模样与我为之赏心悦目的洋的古的文学就会大相径庭。
    一个人的鉴赏与他的创作原来是可以南辕北辙的。一边是洋古,一边是世
象俗语,可以并行不悖。从现象上说,是一个出身于底层的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渴
求和对“根”的依恋并行。从文学人格的意义上说,这是两种快感的享受,因为
分裂才有完整的文学人格。
    于是,我依旧读古诗,翻译劳伦斯,写都市“筒子楼”和小城大杂院小说。
嫌我滑向俚俗的朋友因见我仍然清苦地翻译外国文学而发现我不失“清高”,渐
渐通了款曲。当然,他们同我打交道,认同的仍然是“高雅”的黑马,绝口不提
《混在北京》。他们“爱憎”如此分明,把个分裂的我一刀切齐,令我感动也让
我无奈。我只能说:一个人能让别人有时喜欢他的一部分,甚至永远喜欢他
的一部分,但绝非喜欢他的全部。能让别人永远同你的一部分打交道,这已经很
不容易,因此我很珍惜这部分的情谊,尽管我坚持我分裂的全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