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俺的随笔 |
电视奖拼的是电视人的素质
以一线普通编导的身份担当“亚洲电视奖”时事专题片奖及主持人奖的评委,我能深切地体会到亚洲各国同行们参评的每一部专题作品背后的艰辛和智慧的付出,甚至什么样的镜头是以什么样的姿势拍摄下来的我都能感同身受。也正因此,我不是以一个“亚洲电视大国大台”的视角看待那些小国同行的作品。也正因此,我感到了惊讶。在这之前我听有些国内的同行高高在上地俯视亚洲小国的电视作品,似乎象谈论别国的乒乓球水平的口吻。但这次,我没有这种感觉,甚至觉得那种傲视别人的所谓专业人士过于故步自封了。
我的体会是,电视专题片固然离不开经济实力和过硬的技术条件,但最终拼的是记者和制作人的文化修养,是电视人的道德良知。如今各国的电视设备条件基本上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即使是穷国,也不会很差,因为大家使用的电视设备都是国际品牌的。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人的“软件”就显得更加重要:片子总体的立意,视角的选择,镜头组接的流畅性,记者在片中的出镜表现,解说词的写作和解说语气等等,对这些的评价都是建立在感性和良知的基础上的,总之拼的是电视人的素质。切不可以以为经济发达了,每分钟预算达到了多少美元,能用得起高档设备“玩镜头”,电视制作水准就自然高人一筹。
这次参评此类节目的作品,有关印度洋海啸的片子可以说不约而同扎堆。同样的海难镜头组接,同样的惨不忍睹,同样的悲剧氛围,有一个小国的电视台就做得明显感人,那个片子不是靠震撼人心的音乐烘托惨烈的海难镜头来感动观众,而是以一个记者深入现场采访在现场讲述取胜,那个记者没有英俊的外貌,没有我们习惯的“主持人”的主持腔,完全是一个前线记者的做派,整个片子全靠他的现场出镜吸引观众与他同喜同悲,这才是时事专题的做法。相比之下,很多其他片子的大广角、大航拍、高质量合成的音乐和高科技电脑制作都黯然失色。还有一个小国的片子讲述偷渡客的遭遇,那个长相一点都不亮丽的女主持人,干脆就混迹于偷渡客中间,蓬头垢面地跟随他们采访报道,甚至差点让海浪冲下小舢板,那种职业精神令人敬佩。评委们普遍看好这样的片子。在评主持人奖时,大家首先看中的是主持人与被采访人之间的交流与现场发挥,甚至有激烈的交锋更好。很多衣着华贵、外形标致、字正腔圆的主持人往往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创造力而落选。为此,我暗自庆幸:幸亏我们的一些“国嘴”新闻播音员没有参赛,他们如果参赛肯定第一轮就被淘汰。
因为每个评审组只是评出每个奖项的前七名入围,然后再进行背对背投票选出前五名(每人从七名中选出自己中意的五名),所以最后是哪五名胜出暂时不得而知,但从入围的前七名的选定过程中基本能看出评委们的主流价值观,那就是电视是人做给人看的,穷国也能做出好的片子,富国未必能靠钱堆出感人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