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塑封和“腰带”

(2011-05-04 09:32:59)
标签:

书的装饰

塑封

腰带

照日格图

杂谈

分类: 思想飞扬(随笔)

 

 



http://s6/middle/4732d406ha2693dbb2da5&690

 

发表于《北方新报》2011年4月23日

 

 

总觉得与一本书相遇是一种缘分。在若大的书店,或在一些不经意的场所突然看到一本让自己赏心悦目的书实属不易,因此与一本书的相遇如同见知己,让人高兴一阵子——至少我是这样。所以我很少从网上购书。网上购书太过方便,谁的什么书一搜便一目了然,看看封面,看看目录,看看定价就可以付钱购买。如果是在书店或者别的地方遇到一本书,总是拿起来掂量掂量轻重,然后细细端详封面,随意翻一翻,看看扉页、用纸和图书的字号大小、行间距、插图等再决定买不买。而网上的那些书,我们只能大概了解一些基本信息和内容,急匆匆地付钱购买——如同一个饿极了的人,突然看到方便食品,来不及仔细端详,开袋即食。方便是方便了,也省去了不少细节。而这些细节也是买一本书不可或缺的内容。匆忙买来的书只能占据你书架的空间,别无它用。

现在书店里的书也不是那么容易“随手翻阅”了。很多书都被塑封裹着全身,看,只能看到表面,想看看“内心“的人们只能望“书”兴叹。书店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的读者素质太差,一本新书上架之后不到几天就被读者翻阅得皱皱巴巴,脏兮兮。而被翻脏翻烂的书谁也不会去买,往往被冷落在书店一隅,犹如进了冷宫,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再加上如今图书市场上的利润越来越少,如果书店的每一本书都拿成出一本样书来供读者翻阅的话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作为读者,我们当然不能责怪书店的做法。他们说很多书来书店时已经穿上了这样的“衣服”。衣能遮身不假,但也能遮住一些缺点。书的“塑封”也给了一些人投机取巧的机会。很多书在封面上打出惊人的宣传语,内容单薄得可怜,根本不能和封面上的广告相称,所以就弄一个塑封包起来,只让你看到封面,内容你是看不到的——想看内容?对不起,只有买了书,你才能拥有这个权利。

十年前,我买书时很少看到腰封这个装饰。书的封面封底也大都很简洁,封底上最多是一些作者介绍或者书的内容简介。现在的书就怕读者错过它,都有了大小不一的“腰带”。“腰带”的广告作用很大:基本上会罗列很多各行各业名家的名字,打上“联袂推荐”四个大字,或再写一两句的他们的推荐语。且不说那些推荐的人是否看过书的内容,单单这多出来的“腰带”让人看了不大舒服。那些带着“腰带”的书,像极了不合时宜又浓妆艳抹的女子,让人忽略了其内在本质。有的宣传语满满写了一个“腰带”也不够,还要在封底上接着写。推荐书的人也五花八门:作家、学者、翻译家,甚至一些演艺明星、宗教界人士、草根红人都加入到了推荐人的行列中。再一看书名,跟他们从事的职业基本无关,出版社纯粹是在利用他们的令人效应。“腰带”上多用“史上最美”“完美呈现”等词来说出书的重要性,完全忽略了读者的判断能力。作家迟子建说她基本不读写满推荐语的书,想一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脚正还怕鞋子歪吗?内容过硬的书根本不需要推荐。想一想,如果要给“四大名著”写推荐语,那该写成什么样才好?有又谁去推荐才合适呢?

用做塑封和“腰带”的认真劲儿去做图书的版式和内容,那书还用写那么多推荐的话吗?在推荐泛滥的时代一本书带着傲气已干干净净的面目出现,说不定就成了一种无声的推荐。无声胜有声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