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语文化的口述化浓缩

(2010-10-16 23:31:01)
标签:

词家有道

香港文汇报

照日格图

杂谈

分类: 我看我说(书评)

 

 

粤语文化的口述化浓缩

 

发表于《文汇报》(香港)2010年10月16日



 

世界上使用粤语的人将近一个亿。内地的大多数歌曲都是词配曲,所以,对香港一帮人追求的填词行业,我们只记住了像林夕、黄伟文这样的几位佼佼者。在我们哼哼呀呀之时忽略的却是整整四代词人的努力。《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用严肃的眼光审视流行文化,虽不能说阅读起来轻松愉快,但是粤语流行歌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我们对词人和其作品并不陌生。

香港填词人可以称之为是粤语文化的代表人和普及者。就是在唱片业严重萎缩,粤语歌曲受到欧美流行歌曲和国语歌曲影响越来越深的今天,这帮天才们制造的音乐传奇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娱乐、社会和生活。可以说,流行音乐因为它的流行因素沁入到了都市的每一个角落,不知不觉中决定了我们的选择。相比之下,香港的填词人走的商业化道路更为彻底,在访问中问及流行歌曲是否是文学时他们的答案截然不同。越来越浓重的商业化单薄了作品中的文化含量,有的甚至简简单单地打上了“商品”的标签。而在这种冷冷的角落,香港词人依然为粤语文化的发扬光大努力着,虽然心中对粤语歌曲的将来多少有些担心,但藏在心中更多的则是自信和憧憬。

从第一代祖师级填词人黄霑到如今活跃在乐坛的林夕、黄伟文,再到刚刚崭露头角的词人林若宁和周博贤,我们在《词家有道》看到是粤语文化的一脉相承,看到的是粤语流行歌曲的口述历史。在一问一答的简单形式中16位词人娓娓道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创作体会和对个别成功或者失败作品的阐释,更是对整个社会状态下粤语歌曲的观点式总结。无论隶属于哪一个年代的词人,都会说到周围人对自己的影响,说这些时也总是充满了自豪,好像他们自己就是粤语流行歌曲中一颗颗闪亮的星。当我们惊奇于香港几位天才词人填出的美妙歌词时应该为他们鼓掌喝彩,因为无论近年不景气的唱片业,还是国语歌曲的普及,对于坚持“粤语”并用歌词搭建文化舞台的他们来说都会是不小的挑战。

我们暂且不讨论一首流行歌词的生命和其文学地位,只谈粤语流行歌曲的发展都会是一本厚厚的书。因此,这本口语化的访问带给我们的是大众化的文化盛筵。这也正如流行歌曲的本身,用最平凡的词语排列出最美妙的思维,用最朗朗上口的旋律留住了时光的流逝。四十年,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过是一瞬,香港的四代词人用这四十年继承并发展了粤语歌曲的内涵和形式,还在不断尝试,希望能有新的进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些词人几近倔强的努力体现出了粤语文化不息的魅力。

读完《词家有道》我们不禁要感叹:原来在音乐的国度里我们享受过的要比我们知道的更多。所以,我们依然会享受下去,在听每一首歌时看一看那个几乎要被我们忽略掉的词人是谁。是他们几近倔强的坚持再鼓励着流行音乐的多元化,虽然可能这样的多元化在流行音乐浩瀚无边的海洋是滴水而已,却映射着香港词人的智慧,托起了粤语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