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过去式(二):磁带

(2009-10-17 11:43:08)
标签:

磁带

北方新报

照日格图

杂谈

分类: 车水马龙(市井)

                    “80后”过去式(二):磁带

                          发表于《北方新报》2009年9月19日

 

第一次接触磁带时我读小学二年级。那时我刚刚从乡下转到镇上的小学,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有一天家住城里的同学带了一个随身听来上课,里面放的是林志颖的专辑。白色的封皮上林志颖笑得很灿烂。那时我特别喜欢林志颖,放学后常常站在镇上里学校最近的理发店门口听歌。如果碰上放林志颖的歌,就算是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我也会跺着脚听完再走。看到同学用一个小小的“录音机”就能听到林志颖的歌,我很是羡慕。下课后我帮那位同学打扫班级,获得了在体育课上听他随身听的权利。怕体育老师发现,我就偷偷跑到厕所里听。《野菊花》《十七岁的雨季》《牵挂你的我》等歌曲深深吸引了我。有时觉得那些歌似乎是为我而唱。可惜,磁带的A面还没有听完随身听就没电了,我只能带着遗憾地随身听还给同学。

我上五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录音机。那是母亲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去城里背回来的。听说这个消息后我兴奋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那年寒假我一睁眼就放上录音机,听着流行歌曲起床。买录音机时随机赠送了三盘磁带。记得有一盘是张雨生的专辑,另外两张是合集,有好多歌手的成名曲。还不到一周,录音机就被我给弄坏了。母亲很生气,拿起磁带就要往地上扔。我很害怕,大哭起来。看着我,母亲心软了,背着那台被我弄坏的录音机冒着严寒再次去了城里。后来我和弟弟都去外地上学了,那台录音机也很少有人碰了。父母工作闲暇时放一两首民歌听,这样的时候也少之又少。

读高中时我住校。我常常不吃早点,攒下钱去音像店买磁带。我几乎每周日的上午都去那家音像店买一盘磁带,价格一律是10元。每次回家,就把录音机抱起来,放本周新买来的磁带听。看着家里的磁带越来越多,我的身体越来越瘦,母亲终于察觉到了什么。有一天我正美美地听歌,母亲跑过来重重地按了一下录音机的STOP键。我从没看见过母亲如此严肃。她的话不多,问我这些磁带是哪里来的。一看情况不妙,我就对母亲说了实话。母亲的眼睛也随之变的温和,说:“你这傻孩子,你爱听歌妈知道,再喜欢也不能省下吃早点的钱。”说着递给我5元,让我吃好早点,半个月再买一盘磁带听。得到母亲的允许和肯定,我自然很高兴。最多的时候家里有过近200盘磁带。那些磁带被我和弟弟分好了类,整整齐齐地摆放在6个鞋盒里,看起来也颇为壮观。

上大学我有了自己的随身听,也买了好多磁带。睡觉前听半个小时流行歌曲成了我大学时的习惯。那时听得最多的是台湾歌手阿杜的磁带。当阿杜沙哑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时我常常忘了一天的烦恼和不快,安静地睡去。后来学校里开始盛行MP3,没有人再买磁带了。我也用码字挣来的稿费买了一个MP3,只要去学校的机房,MP3的歌曲就可以随意下载。我沉浸在能够时时更新的音乐世界,将那些磁带冷落在了一旁。后来每一次搬家我就想把那30多盘磁带扔掉,可又舍不得,觉得那些磁带不仅记录了一时的流行歌曲,更记录了我成长的过程和时代的变迁。

前几天我又搬家了,这是我毕业之后的第五次搬家。大学时买的磁带被我整整齐齐地放在了鞋盒里。经过几次搬迁,我更舍不得扔掉那些在别人看来毫无用处的磁带了。我知道记录别人声音的磁带总有一天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磁带时代的回忆却是永恒的,无论生活怎样变迁,都无法抹去那些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