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记忆

标签:
银山智人安徽巢湖居巢昂云民俗杂谈柘皋随记随笔图片泥鳅挂面旅游 |
分类: 民谣往事 |
偏僻闭塞的柘皋西北沿山一带,是丘陵地区。那里既无特别的自然资源,也不存在其他产业,人们完全依靠高低不平的土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当地百姓不仅擅长农作,还善于将农产品加工成日用品,并饲养三三两两的鸡、鸭、鹅、猪,满足生活必需。从米、油、酱、面条、豆腐、咸腊,到熬麦芽糖制作米果、白切、花生酥,乃至木质器具、犁头犁耳、棉线布鞋等等,一应俱全,基本自给自足。逢单双赶集,也只是买些食盐、白酒和煤油之类商品,很少有其他市贸活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安宁祥和,却落后贫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许多人家仍然使用煤油照明,灯具样式五花八门,有玻璃照座灯、有三用马灯、以及药瓶自制的“煤油鼻子”……
自幼离开沿山,丘陵地区的许多民俗事象,已经模糊不辨。脑海深处,剩下的只有“泥鳅下挂面”、“餷面”,它们因为地域特色,得以流播传承;以及端午和夏至节。当地称端午为“五月节”,并不包粽子。那日,各家门楣窗户都插着青青的艾草,那些艾草干枯后会被精心收藏,供来年烧水洗澡用,据说有治疗皮肤类疾病的功效。这倒不是我记得“五月节”的原因,“五月节”对于孩子,是灶堂里烧的黑糊糊的大蒜头、和颈项上挂着的香囊。老年人说,端午吃烤蒜头,可治肚子疼;香囊则用于预防疾病。夏至,本是一个节气,当作节日来过,巢湖恐怕只有沿山一带了。这个带有古代北方遗俗的节日,在沿山丘陵,很隆重。记得小时侯读书,碰到夏至,学校还循例放假;家家户户用新菜油、新麦面,煎炸各式各样的面点,庆贺丰收。这些面点,就学童而言,好玩好吃;对于大人们来讲,更是不可或缺的好东西。夏天,白昼相对漫长,辣辣的太阳下薅草、锄棉花,人们容易饥饿,耐饿而且适合长时间保存的油炸点心,晌午时分恰恰可用来打尖垫底……夏至节,反映的是农业文明,不似外面的端午,沾染着文化的味道,有些距离;因为夏至,封闭落后的山乡,始终令我念念不忘。
清明时节,我曾回去过。我看到社会的经济进步,带动那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柏油路进了村,人们逐渐迁入小楼房。但是,变化仅仅是事物的表面。树木岁岁枯荣,日子周而复始,山乡根深蒂固的思想却未被动摇。一如“有雨就涝,无雨就旱”的现状,一如当年的儿歌:“孙家场,本姓孙,年年玩个虾子灯;斛塘本姓杨,年年玩个猪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