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一位文友讨论小说创作

(2010-04-16 06:05:24)
标签:

杂谈

与一位文友讨论小说创作

生活与小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原料与成品的关系。我的经验是,生活是创作的起点,写小说必须从最让作者惊心动魄的生活基点出发,开辟新领地。在前进途中,需要铺路材料时,回头向已经打碎的生活索取。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与生活相比,已经是另一番天地。把生活作为原料创作时,必然挂一漏万,没有办法写全,每一本书都有遗憾,把生活作为起点的创作,是符号化的书写,作者能把要表现的生活精华提取干净。

关于结构,我的经验是,不能用某段生活的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最好顺应艺术生命自己生成的结构。我的方法是,从那段生活中挑拣几个最激动人心的细节,拉长、嫁接、变形、化合,形成许多细节团,由此吸引别的生活储存,让更多的细节来加盟。这些无序的细节,总有一天会变得有序,互不相关的细节发展成因果关系,这时候结构就出来了——甚至是晶体结构。此种结构,不仅浑然天成,而且不会和生活原型雷同。

到了这时候,作者要化身其中,扮演一个或几个人物,入乎其内到虚构的人物当中。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就能设身处地为人物考虑,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都不会太费心思,许多场景会自动在眼前浮现。

写小说,作者是绝对的主体,情节必须完全服从作者的叙事逻辑;作品人物的性格,也必须服从作者,教科书上所说的某某作家屈从人物性格逻辑,那是他没有把作品构思好就动笔造成的。

您绘制创作草图的设想很好。如果在一部具体的作品中,也用这种方法,即绘制章节图,我想不失为一种策略。这样,写这一章时,不需考虑怎么通往下一章,就能把这一章当作一部中篇来写。一部长篇,如果是由十几个中篇结构而成(不是机械结构而是晶体结构),作品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最后想谈谈出乎其外的体会。对恶人,在生活中你无法不恨他,悲悯恶人,宽容前不久伤害过自己并且正在蠢蠢欲动对你继续伤害的恶人,这要圣人才能办到,我们一时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圣贤。但是,在创作中,必须有圣贤的境界。这就要出乎其外。如果在构思立意的时候,能站在上帝的光照里领受他的启示,想想恶人的可怜(尽管他们至今仍然不可一世,但最后审判的时候,这种人恨悲惨,你不该同情吗?),我们就提升了一格。写作过程中,如果想像着自己靠在上帝的怀抱里,那么慈祥的上帝就时刻提醒我们要宽容恶人。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好像是我们在恶人面前退却了,实际上,我们培植了善,我们的文章壮大了制约恶人作孽的生长点,在长远的意义上,这种退却是真正的冲锋。而在文学发展的意义上,我们为后人留下了遗产,与只留下骂名的恶人相比,我们的退却是真正的攀升。

《苦参花》中的老懈,人格中有我本人和我父亲的影子,伤害他的文化氛围和具体的伤害者,都有原型,但我作了彻底变形。我从那不堪回首的伤害中前行,走进了另一个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