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年驿与乾隆《韩庄闸》组诗

(2010-04-17 19:43:17)
标签:

杂谈

万年驿与乾隆《韩庄闸》组诗

据史籍记载,乾隆三十年,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回京途中,留下了三首题为《韩庄闸》的诗作:

其一

韩庄水气罩楼台,

雨后斜阳岸不开。

人在长亭深处好,

风帆一一眼中来。

 

其二

韩庄界微湖,蓄水以济运。

犹恐春水弱,冬令例疏浚。

去岁慌渎溢,壅遏湖流顺。

泛溢连运渠,无从辨堤堰。

即今漫纤道,转漕迟北进。

荆山近虽剔,十未减五分。

立马望汤汤,播种待数郡。

艰矣筹河防,恧哉念民困。

 

其三

韩庄实泄微湖水,

筹涸金鱼闸建新。

济运利农期两益,

每因触景忆贤臣。

 

这三首诗作,后两首被刻在石碑上,立于韩庄大王庙前,被称作“大王庙前碑”。《四库全书》对后两首诗还加了背景注释。一般读者认为,这组诗作,于乾隆三十年春天写于韩庄。笔者认为,这三首诗,其一和其三,应该写于距韩庄闸40多华里的万年驿,其二写于第三次下江南途经南四湖的途中。

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同行的还有七十四岁的皇太后。船队于正月十六日启程,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穿越了黄河和长江。按照行程推算,在从北京到淮安的这段水路中,乾隆皇帝没有时间上岸流连。船队闰二月上旬到达杭州,他们在西湖边住了十几天,然后返回。回京时,倒是没赶时间。四月初,途经台儿庄,乾隆皇帝下船进城,留下了“天下第一庄”的御笔。几天后,驻驾今古邵镇境内的万年驿。因为事先作了安排,河道和水驿官员为他搭建了观河亭。就是在这座观河亭上,乾隆皇帝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两首七言绝句。

乾隆皇帝是一位“高产诗人”,遗憾的是好诗不多。这两首诗,自然也没有进入《千家诗》的资格。可是,第一首的诗味还是很浓的,清季以来喜欢写古体诗的人,很难达到这一境界。后一首诗艺平平,可是,却流露了这位帝王的感恩之心。

值得讨论的是第二首五言诗。通过研究背景材料,可以认定这首诗不是写于第四次南巡途中。据董运启先生的研究,明朝万历三十二年泇运河开通之前,南四湖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湖区一带,分布着十几个大小不等、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泊。泇运河开通、韩庄闸建成之后,南四湖才最后形成,成为补充韩庄至骆马湖之间运道的水柜。可是,在当初建造韩庄闸的时候,由于过多地考虑到储水而忽略了泄洪,夏秋之际如果降雨量偏高,往往导致湖水暴涨,不仅影响南四湖岸边的适时秋种,而且波及到鱼台、金乡等县份。乾隆第三次南巡时,这位既考虑江山社稷也不忘老百姓的皇帝,面对湖边的水患,写下了这首五言诗,流露了他的惭愧之情。诗中“立马望汤汤,播种待数郡。艰矣筹河防,恧哉念民困”的诗句,显然不是第四次南巡时看到的景象,也不是水患已经得到治理的心情。因为,乾隆二十九年,朝廷派员到韩庄勘察,企图通过旧闸泄水,在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的情况下,在旧闸以北添建新闸,使湖水畅流入运。新闸建成,湖水得以排泄,大量被淹没的土地复见天日,老百姓在这年秋天适时种上了小麦和豌豆。乾隆皇帝四次南巡途中,在济宁至韩庄一线,眼中所见的农作物,就是新闸建成之后老百姓得到的实惠。

有证据表明,乾隆皇帝在南下经过韩庄时,没有写下《韩庄闸》的诗作,这三首诗,其二的五言诗,是上一次南巡是写的,其一和其三两首七绝,是在回京途中写下的。可以猜想,在台儿庄这个被他誉为“天下第一庄”的繁华之地,喜欢写诗的乾隆皇帝没有留下诗作,来到万年驿这个比较清静的地方,站在观景亭上西望韩庄,心潮起伏,挥笔写下了两首抒情诗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