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荀子
(2010-04-11 20:43:49)
标签:
杂谈 |
漫话荀子
按语:上个学期,我受命为老年大学开设“唐诗鉴赏”课程,这个学期,开设“宋词鉴赏”。说实在的,这两门课都不是我的长项,两个课时的课,要用一天时间备课,才能使高水平的老年朋友不觉其浅,低水平的老年朋友不觉其深。而让我安身立命的枣庄学院中文系课程,还有“美学”、“西方美学史”、“中外文化精神导论”、“秘书学”。尽管如此,我对老年大学的课仍然兴致勃勃。因为,他们的求知欲、认真态度,让我感动。有一天,一位老年朋友建议,让我改变一下教学大纲,讲授兰陵令荀子。多数学员表示赞成。我本着学员的一切要求都应该满足的原则,准备了《漫话荀子》的讲稿。上周三的课堂讲授,得到多数学员的认可。现在把讲稿提纲贴在这里,立此存照。
荀子名况,字卿,也称孙卿(避汉宣帝刘询讳)。赵国人,生于公元前316年之前,死于公元前238年之后。也有人说荀子活到100多岁,秦统一之后才死去。荀子15岁左右到齐国,在稷下学宫游学,公元前285年前后去楚国。几年后,齐国招募人才,荀子重新回到齐国,在稷下学宫被推为“祭酒”,相当 于首席教授。公元前266年前后,因为荀子的名气太大而遭到嫉妒,被迫离开齐国,到秦国考察,回到齐国之后,仍然遭嫉。于公元前255年再次去楚国,楚相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因为此人本领太大,遭到诋毁,于是到赵国,被任命为上卿。不久,春申君敦请他回楚国,继续做兰陵令。后来春申君被李园刺死,荀子不再做官,留在兰陵,著书立说,培养学生,直至去世。
荀子的著作一共300多篇,现在保存下来的有32篇。
下面介绍他的一些学说:
一、荀子的性恶论
对人性的认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的改造:涂之人可以为禹。
二、荀子的天道观
自然天道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和自然的关系: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三、荀子的认识论
认识论的来源:凡可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
认识的过程:天官意物;心有征知。
认识的片面性:凡人之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知行关系:道虽迩(er,近的意思),不行不至。
四、君道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战争观: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五、臣道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讳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
六、用人观
口能言,身能行者,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国器也;口能言,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善治国者,敬其宝,利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七、荀子的政治治国方略
国家观念:隆礼重法。
专制思想:君者,国之隆也。
治民要术: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
政治理想:法后王;天下为一。
八、荀子的经济治国方略
指导思想:以类行杂,以一行万。
治理要旨:治明不治幽。
九、荀子的法律治国方略
法制观念: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十、荀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功能:化性起伪。
教育的目的: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教育的内容: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教育的方法:行高于知;虚壹而静。
十一、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本质和特征: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可免也。
音乐的功用:故乐也,治人之盛者也。
审美思想:以道制欲;美善相乐。
审美取舍:贵礼乐,贱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