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传珍读昨天的云:父亲的远见

(2010-01-03 19:19:43)
标签:

杂谈

父亲的远见

读过《红头绳儿》的朋友一定对王鼎钧笔下的那位校长印象深刻,他严厉得有些过分,而正是他用严厉包裹的爱心,使得赶上战争的学生们走向成熟,能够适应兵荒马乱的时局。他告诫学生:“你们这一代,要在战争中长大。你们要早一点学会吃苦,学会自立,挺起你们的胸膛来!有一天,你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记住!无论走到那里,都要挺胸抬头……”在《昨天的云》里,作者说兰陵小学前后有三任校长,作者写了宋理堂和王者诗,我没有看出他们身上有那个校长的影子。

这个艺术形象,是完全虚构出来的吗?不是,这位校长身上,有作者的父亲毓瑶公的影子。

毓瑶公毕业于济南的法政专门学校,学的是政治经济,有从政的资本。因为当时军阀混战,无处施展满腹经纶,只能死守庄园,靠土地为生。这个接受过现代教育、见过大世面的乡绅,目睹时局的恶化,不甘心随着“国破”而“家亡”,于是一边为长子的教育和成长殚精竭虑,一边向他灌输“齐家”的理念,让他建立承担复兴家庭的责任。

全家人逃难来到一个叫窑湾的镇子,投奔的虽然是一个殷实之家,但是王鼎钧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勇敢地迈出了乞讨这一步。他讨得一张煎饼,跑回借住的家:

 

我急忙献上我的所得。我此生第一次凭自己的能力报效家庭。

我认为现在可以吃了。我只想着吃玉蜀黍煎饼必须趁热。可是父亲说:“等一等,出去把你的弟弟妹妹找回来。”

等三个人聚齐了,煎饼还没冷。他说:“也许有一天,你得带着弟弟妹妹讨饭。那时,你要记住,若是讨到好吃的东西,一定要让他们先吃。”

 

在宿迁的教堂里,父亲给他讲邓伯道逃难的故事。

 

晋代的邓伯道和邓伯俭,是亲兄弟。两人都只有一个儿子,他们的儿子都很小。

石勒造反,邓伯道带着儿子和侄子逃难。途中,两个孩子都走不动了,伯道说,我背着侄子逃吧,把自己的孩子丢弃了吧,我以后还可以再生一个。如果把侄子丢掉,哥哥一支就绝后了。

父亲问:“如果,我是说如果,没有爸爸,没有妈妈,你带着两个孩子逃难,一个是弟弟,一个是你自己的儿子。你只能抱着一个孩子逃,那时,你抱哪一个?”

他把我问糊涂了,两个念头在我的头脑纠缠不清:第一,我怎么会有儿子?第二,如果我有儿子,弟弟一定长大了,怎么还会要我抱着走路?

我只顾做这道算术题,答不出话来。父亲又气又急,认为我的沉默就是对弟弟不负责任,他劈脸给了我一耳光。

 

作者在黄墩避难时,一支游击队来到这里,帮助老乡挑水、推磨,宣传抗战。那个名叫石涛的队长,动员作者参加他们的队伍。作者激动万分。过了几天,父亲对他说,外婆想你了,让他拿着为他准备好的行装,送他去了外婆暂住的北桥。不久,石涛的游击队到北桥活动,见到作者,又煽动他参加游击队。作者写信回家,说要参加抗战。父亲匆匆赶来,把他带到由兰陵王氏组建的抗战游击队。队伍解散之后,又把他带到插柳口,到“疯爷爷”门下学诗。日伪分配给兰陵两个到临沂五中公费就读的指标,提了作者的名。毓瑶公认为临沂是沦陷区,五中是伪学校。区长说,虽然五中受日本人控制,可是,校长是伪校长,“学生不伪,知识不伪。咱临沂教的代数几何跟重庆教的一模一样。”毓瑶公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去亲眼看看再说。于是披星戴月,赶赴临沂,又风尘仆仆回来。从此不再提五中的事。而后,通过一个神秘的云游客,疏通了送王鼎钧去流亡中学求学的关系。

王鼎钧离家前夕,毓瑶公对王鼎钧作了如下的叮嘱:

 

这些年,青年没有出路,人都快憋死了。你是长子,家有长子,国有大臣,你有出路,才可以把担子挑起来。咱们这个家是不行了,你别再依赖这个家,你的妹妹弟弟还小,他们以后有些日子还得靠你。你出去奋斗,咱们不求富贵,单求你有一技之长,能拉他们一把。要是你有文凭,他们白丁,你也亏心。他们不如你,你要多为他们想,前头的要为后头的修桥补路。仗总有打完的一天,以后年头儿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人心人情万古千秋不变。皇天不负有心人,好心自有好报。”

 

他老人家的这番叮嘱,不仅印在了王鼎钧的脑子里,而且化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的本能。王鼎钧当年的同事杨仲揆回忆说:“他从未夸谈儒家,而我却模糊地意识到,他有儒者风范,后来许多事例竟证明我的印象,并非全然无据。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孝和友。当年我们都还年轻,二十几三十左右,都无家庭负担,唯有鼎钧,他默默地奉养高龄而完全失聪的父亲,和一弟一妹,包括弟妹的教育经费。我曾经多次到他家看到他对父亲的孝顺和对弟妹的友爱,令我肃然起敬。很快地,都结婚了,或大谈恋爱。而鼎钧却却始终默默背着一个家的沉重负担,直到弟妹学成婚嫁了,他才结婚。”(杨仲揆:《我所认识的少年王鼎钧》,载 199626《中央日报》第18版)

                              2008-0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