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插柳学诗
插柳学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11
  • 关注人气:7,3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传珍读昨天的云:善因与善果

(2010-01-03 19:16:40)
标签:

杂谈

善因与善果

有位网友在“王鼎钧吧”上感叹:这样伟大的作家,没有留在家乡,太可惜了。我回帖说:“如果王鼎钧留在兰陵,还能成为作家吗?”如果做不成作家,还能做什么?那些出身、年龄与他相仿,天资、才干跟他差不多的人,可以为我们的设想提供参照。

有人会说:王鼎钧具有成为作家的心理结构,在他离家就读流亡中学之前,许多长者或有心或无意地开启了他的文学天赋。即使他留在故乡,无论环境对他的创作多么不利,那已被激活的“集体无意识”仍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把王鼎钧拉来为之“服役”,逼迫他写出锦绣文章。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如果王鼎钧留在家乡,就算成为作家,也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王鼎钧。所以,读者应该跳出功利,关注“存在”,忽略“产权”,要知道,大作家都是超越派别和语境的。

为了今天和未来的读者能够拥有这个王鼎钧,我们要为作家没留在家乡感到庆幸。

是谁促成少年王鼎钧离开家乡的呢?

战争?为什么跟他一起上小学的其他少年,没去大后方的成城中学(后来改为国立22中)就读呢?

我们必须追问这“第一推动力”是什么。

这就是作者母亲的善意。母亲的善意是善因,儿子外出求学是善果。

作者不止一处记述母亲的善良。

 

每逢过年,母亲必定特别蒸一笼特别的馒头,用它打发乞丐。这种馒头用白面做成,外面包一层高粱面,看来粗糙,可是一口咬下去便不同。

 

日军对兰陵镇空袭之后,家乡成为战区,王鼎钧一家被迫逃难。他们带着一头驴用来驮东西,因为不愿在途中被军队征用,打算卖掉。这倒不是非要把自家财产拿来换钱,而是不忍心让这头驴子在战场上受罪。经纪人来了,母亲说,不能卖给屠户。经纪人说这年头不平静,买牲口的人家很少,还是卖给屠户吧。如果卖给屠户,能卖五块钱,卖给种田的,只值四块。母亲宁愿降价,也不愿让这头驴被人家杀掉。因为没有找到农家买主,经纪人给联系了一个盐贩子。母亲认为,让驴子驮盐太辛苦,要求再换主顾,情愿减价。最后,三块钱卖给了一家面粉作坊。

尽管有人认为人的行为受理性左右。我觉得有些行为是出自本能的,比如善行。逃难途中,寄人篱下,十几岁的长子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已经开始乞讨。一头驴子,是卖五块钱还是三块钱,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重要。笔者不知道当时的物价,可是,两块钱至少可以顶得上半个月的乞讨所得吧!可是她老人家宁愿少卖两块钱,也不愿让驴子成为俎上肉。这只能用人的天性来解释。

在战事告一段落,兰陵的生活秩序部分恢复,逃难的人又回到各自的家,心惊胆战地过日子。王鼎钧的母亲是基督徒,她的善良天性与基督博爱的主张,可谓珠联璧合。兰陵镇上的教会组织,一度得到国外教会资助,太平洋战争打响之后,各种因素导致“断奶”,兰陵教会只能自养,日子越来越拮据。在经济宽裕的时候,教会曾经为来自“沦陷区”的布道人提供饮食住宿之类的周济,当自命不顾时,就只好拒绝为这些难以确定身份的人提供方便了。宗长老主张,对这样的人,一律不予接待。

 

母亲本来主张接待这等人。那时人口流动又快又远,不比战前,教会也还没有发证件、写介绍信之类的办法,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教友,的确困难。但是,母亲说,就算有人混吃蒙喝,他既然奉主的名,也就给他。若是有人短了饭钱,教会也算周济了他。

 

母亲就这样说服了宗长老。这件事,改变了王鼎钧的生命走向。

1942年,他们接待了一个神秘的布道人。是他,为王鼎钧去大后方求学提供了联系渠道。通过这一渠道,王鼎钧这棵文学幼苗,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经受大时代的风雨,在九死一生的考验中长成参天大树。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分不同层次:一、抚养的层次,让他活下去,长大成人;二、规范的层次,不让子女走上邪恶的道路;三、教育的层次,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生活技能、知识积累传授给他们;四、引导的层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让子女选择正确的方向,并为他们的选择提供基本保障。而这一切,都必须有身教伴随才能使子女成才。

王氏家族的“集体无意识”里,有儒雅、豪侠、宽厚、机智等品质,这些品质,在无序的社会里,儒雅会沦为奴性,豪侠会成为鲁莽,宽厚会变成窝囊,机智会沦为刁钻。母亲播下的善因,儿子收获了善果,在后来的人生之路上,王鼎钧应对不同挑战,使他意识深处的优质潜能得以体现。看来,遗传因素之于个人成就,不是必然而是或然,这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的优化聚合。没有母亲的善因,王鼎钧可能去不了设立在安徽阜阳的成城中学,留在兰陵,只能当一个破落地主,那些遗传优势,不会因此变成锦绣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