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传珍读昨天的云:接受冷水浇灌的文学幼苗

(2010-01-03 19:03:19)
标签:

杂谈

接受冷水浇灌的文学幼苗

有人说中国是文学的国度,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拥有诗经楚辞建安古风唐诗宋词,有左传国语史记唐宋八大家这些成就。而五四之后的文学,无论今天怎样高度评价,百年之后,人们还在阅读的篇章可能有限。

有限不是没有,也不是说没有大家。我心中的大家是王鼎钧。

中国文学传统以抒情为主调,议论次之,最欠缺的是叙述。然而,我们却有一位擅长叙述大手笔,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出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叙述作品。可惜后代学子没能接续。

对于造成这种千古遗憾的原因,不是本文要探索的话题,这里只讨论王鼎钧。

如果说司马迁选择的题材与他的手笔一样巨大,那么抛开手笔,只对内容进行考量,《史记》仍然是重要文献。因为内容的重要,后世读者在为内容而阅读时,就领教了司马迁的手笔。而王鼎钧的手笔,我认为在叙述上接续了司马迁,抒情和描写要比司马迁胜过一筹。这不是我的夸大其词,有王氏的多卷本回忆录和《左心房漩涡》作证。

王鼎钧的文学发蒙期,伤感文学还在方兴未艾,口号式的宣传文学已经抬头。作者是插班进入兰陵小学的,校长对他测试时,要他解释吴佩孚的《满江红》首句北望满洲是什么意思。他回答,很悲痛的看一看东北三省。校长很惊讶地看了作者一眼,告诉他没答对,但是插班批准。由此,我们既能看到作者的文学天赋,也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精神风尚。

我们庆幸作者碰到一位优秀的作 文老师,他就是王思璞荆石先生。

荆石老师为王鼎钧打下了沉稳、写实和简洁的叙述风格。这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语风,也是许多文章家心仪但望而却步的功夫。

 

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

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

大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的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的说清明到了。”

又有一次,我写的是:

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

他老人家毫不留情的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回想起来,大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的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的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人人都希望得到温水的滋润,很少有人愿意或能够承受冷水的浇灌。这要看那是什么样的冷水,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机浇灌什么样的人。荆石老师法眼看人,知道王鼎钧是乔木的幼苗而不是肥硕的蒿草,能够掌握“冷水”的温度;王鼎钧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期许,也能够承受冷水的浇灌,在挫折中成长。在此,我们感谢荆石老师,没有他,王鼎钧这棵文学幼苗,即便长成参天大树,也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在中国文学的延续中,需要的不是多一个巴金,而是出一个王鼎钧。

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是在自己选定的基点上攀升的。王鼎钧说过,战略上的失误,战术上不能补救。因此,选择起步的海拔高度和攀升的方向等于确立战略,养成好习惯则是战术,这两者都找准了,才会有后来的成就。

 

(荆石老师)说,文笔一定要简洁。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

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大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

 

王鼎钧活学活用,《昨天的云》写逃难到宿迁,经历敌机轰炸的感觉:

 

两波轰炸之间,那一段平静才教人觳觫。你只知道逃过一劫,不知道是否逃得过下一劫。一根细丝把宝剑吊在你头顶上。我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  活着和已死没有多大分别。

警报解除,走出教堂,看见日色金黄。

 

好的文章之所以被誉为天造地设,是因为题材、作家的心性与特有的表达方式得到了优化组合。王鼎钧的回忆录,无法与《史记》的素材相提并论,但是,因为作者对历史的透视和出神入化叙述,使这部书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审美力量和史学价值。在此之前,作者在是非判断上,有了坚固的定力。在用笔上,出入于不同文体,对各种表现手法已不再新奇,不会留恋痴迷任何形式,不偏爱任何一种语体。把握历史的定力与自如的笔力相结合,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天造地设了。

荆石老师的在天之灵,也许会看到自己浇灌的文学幼苗对他感激的目光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