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传珍读昨天的云:板结土地上的顽强生机

(2010-01-03 19:01:43)
标签:

杂谈

板结土地上的顽强生机

为数不少的地方官员,在介绍自己治下的区域时,习惯冠以“人杰地灵”这一成语。他们如此美化脚下的土地,还不害怕别人追究。因为,当今没有人杰,过去曾经有;近代没有,三千年五千年之前或许有;正史中没有,就把神话当作信史,给神话人物建立“户籍”;实在不行,就利用古代行政区划的误差,把外地的名人拉来“入户”。做了这番手脚,自然就有了“人杰”,所谓的“地灵”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王鼎钧的故乡兰陵,那才是真正的人杰地灵。可是,作者却没有回避这块古老的土地已经板结。

 

我做学生的时候,镇上架设了电话线。电话为什么能和远方的人对话呢?乡人说,你看,每棵电线杆上端都有一个小瓷壶,电线绕着瓷壶颈架起来,每个小瓷壶里有一个小纸人,电话是由这些小纸人一个一个传过去,传回来。所以,千万不要得罪外国人,外国人会把你的灵魂变成小纸人,囚在瓷壶里,一生一世做传话的奴隶。

 

这是泛写,没有指名道姓。而在言及清一代出过五个进士的王氏家族时,也没有回避他们思维的僵硬:兰陵小学以王氏家族的子弟为主,学校到处弥漫着宗法制度的幽灵。一位姓靳的学长,家境贫寒,与寡母相依为命。他们破家之后,前来投靠亲友。 靳先生以自己的天资与勤勉,以极高的分数考入师范学校,毕业之后,申请回母校任教。消息传来,就有人站出来反对,认为他既不姓王,又不是本地人,怎么有资格来做老师?尊卑之分怎么可以颠倒?如此僵化的人物,在族中似乎不是少数,足以板结兰陵这块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作者记述这样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教国文的苏老师,因为评定作文分数时太认真,没有照顾到大户人家子弟的尊严,被学生轰走。临走时,这位欣赏作者作文天赋的老师找作者单独谈话,想知道带头闹事的是谁。作者没有回答,只是哭,一边哭一边想,“苏老师,我一定报答你。”这不该有的沉默,加深了对苏老师的伤害。几十年之后,作者沉痛地写到:“沉默是金,然而并非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金子。”

王氏家族中,既有头脑僵化的冬烘,也有开时代风气的先知。在新文学运动的早期,王氏家族中,就出了王思玷这颗文学新星,他于1921年至1924年间,向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连投七篇小说,全部发表,其中三篇还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茅盾惊为“文学彗星”。北伐战争打响,王思玷投笔从戎,于1926年牺牲,时年31岁。假设他生活在适宜展示作家才华的上海,他的文学成就会是什么样子,今天真是不能想像。

王鼎钧对王思玷作了这样的评价:

 

他苍劲似鲁迅,沉实似茅盾,《瘟疫》一篇显示他能写讽刺喜剧,《偏枯》、《刘并》、《几封用S署名的信》,都在结尾处显露冷酷中的人情、绝望中的转机以及最后可能有的公道。千里冰封,一阳来复,不似后来某些作品之赶尽杀绝、决裂到底。

 

王思玷的同胞大哥王思璞,号荆石,人们称他为大老师。“大老师”联络族中另外三位有声望的少壮精英,办起了兰陵私立小学,推行现代教育。其最可贵之处在于引进了音乐、美术、话剧、木刻这些在当时看来属于“前卫”的艺术,引进了荷马、安徒生、希腊神话、《阿Q正传》……

这位新派人物,同时信守着传统美德,毫不吝啬地给予贫苦乡邻以温暖:

 

有一个人,算来和大老师同辈,半夜起来磨豆腐,天明上街卖豆腐,他儿子在小学读书,成绩极优。当他的太太沿街叫卖热豆腐的时候,那些大户人家深以为辱没了王家姓氏为憾,惟有大老师,若在街头相遇,必定上前喊一声三嫂子。这一声三嫂子出自大老师之口,给他们全家的安慰激励是无法形容的。

 

到了王鼎钧上学的年龄,兰陵私立小学已经改为公办,上面派来了校长。而荆石老师,仍然是学校里的中坚人物,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师长。

 

那时,我们开始发展少年期的顽皮,但是,在他老人家上课的时候,我们是鸦雀无声的。

那时,我们逐渐有了拖拉逃避的恶习,但是,他老人家规定的专业,我们是准时呈交的。

他老人家从未大声呵斥任何人,从未威吓警告任何人,从未用体罚或记过对付任何人。可是我们总是用心听他的话,照他说的去做,惟恐自己太笨,又惟恐他对我们的期望太低。

 

学校模拟地方自治,让少年王鼎钧出任第五科长,负责扫盲督学。因为那些组织实施这一试验的师长宽缓仁厚,没有给他过多的干预,使他在行使自己权力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的同时,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个不喜欢外人干预的人,假如受尽干扰,则能辞职,或者反抗。而在特定情况下,有些反抗注定是徒劳的,换来得只能是挫败和沮丧。王鼎钧说他的回忆录是“为情义立传”,我想应该包括长辈们对他的宽容。

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多以家族聚居为主,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意无意地培植了诸多美德,总结出珍贵的生存智慧。有些内容可能是具体的,有些也可能是代数式的,如果社会不发生大的变故,会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一个古老的家族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善恶制衡中延续和发展。当社会发生巨变,反道德、反淘汰的风气漫延开来,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可能会抛弃善意,拒绝善举,以非理性的态度加剧精神生态的恶化。某些称得上精神领袖的先觉者,不因“群氓”与自己的精神落差太大而绝望,他们与时俱进,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传统,并引来新的异质文化,为传统注入活力,为新一代投入新时局构建价值、培养底气。这样,既拯救了自己的家族,又避免了精神遗产的流失。这样的人,是历史转型期的圣人。

少年王鼎钧生活的土地,是板结的,更是充满生机的。我们感谢那些先行者,正是他们,使兰陵的文脉得到延续,使王鼎钧走出了兰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