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文坛的春秋

(2010-01-03 18:52:33)
标签:

杂谈

台湾文坛的春秋

——读隐地《遗忘与备忘》

杨传珍

隐地先生自称信奉文学教,尔雅出版社是他的庙。在文学低迷的今天,曾经以文学安身立命人,改弦更张者有之,作祟文学者有之,隐地先生却虔诚到底、誓不改宗。他在文学图书市场一蹶不振的新世纪,坚韧地经营着尔雅这家文学出版社,使“庙”中香火旺盛,自己每年都有新作出版。2003年以来,连续七年每年写出两本新书。

《遗忘与备忘》是隐地先生2009年的第二本书。

隐地先生早年写小说,接下来写散文、随笔、评论、小品,56岁开设写诗,70岁创作长篇小说。他自称是“老年产妇”,其实他的诗文只有老年人的智慧,没有老年人的暮气。不知是出于对文学的痴爱还是拥有出版的条件,隐地对文学史料情有独钟,近年来,已经出版了多部文学史料专著。这些史料,既能存史,也可作为性灵小品欣赏。《遗忘与备忘》与前几本史料相比,让人感到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称它是台湾文坛的《春秋》,我想也不为过。

这是一部文学年记。靠着对台湾文学年轮的观察、感受与积累,隐地对台湾文坛众生相胸有成竹。他以史家的慧眼和学者的严谨,选取最能代表台湾文坛走势的材料,用相对独立的短章连缀成台湾文学发展史的恢弘长卷。因为作者没有编纂文学正史的自我期许,全书的基调是充满诗性和个性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掌故和作家生活细节,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19492009年的这个甲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心绪复杂的六十年。个人在历史的潮流中,载浮载沉。那些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甘于奉献的人,在艰难的环境中,从事着常人无法理解的事业。他们曾经遭到冷遇,甚至误解,可是,他们的创造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系统得以强健。今天,我们在享受科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便捷时,有谁想到这些“硬体”是由作家提供的“软体系统”支撑的?

《遗忘与备忘》不像《史记》那样对史实进行密不透风的铺展,却像《春秋》一样清晰地梳理了历史大纲。在资讯爆炸、材料堆积、恶紫夺朱的时代,隐地的这本著作,为没有时间钩沉史迹的读者,提供了探寻台湾文学史的路径。我想,多年之后,有人会以此为线索,写出台湾文学的《左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