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珍:《宫保鸡丁》的精神含量
(2009-12-08 10:16:14)
标签:
杂谈 |
《宮保雞丁》的精神含量
楊傳珍
收到 藍雲先生的《宮保雞丁》已經三個多月了,之所以拖到過年時拜讀,是因為我在剛拿到這本書時,隨便讀了幾則,認識到這本書的分量,捨不得在匆忙中流覽這部營養豐富的書,而等到時間充裕的時候以便細嚼慢嚥。
一向謙虛的藍雲先生,自稱這本書是“信筆璅語”,可是,我卻從卷一論詩的篇章裏,想到了古代那些言簡意豐、見識高遠的詩品與詩話,讀卷二論人的篇章,又不能不聯繫到《菜根譚》。
筆者1998年開始接觸藍雲先生的詩作,十年下來,每年至少要讀他幾十首詩。對於一個不以讀詩安身立命的讀者,長期鍾情於某個詩人並非易事。可是,我只要見到藍雲先生的詩,都要拜讀兩遍,甚至更多遍,沉浸其中,慢慢品味。由於他的詩作平實儒雅,很少用險詞構建奇警的句子,初讀時,雖能感到溫潤,卻不能一下子體會出深意。而他的詩又很有味道,你讀了一遍之後捨不得丟下。對於這一審美效果的秘密,我一直沒有從詩學的角度進行考量,因為本人既不是詩人也不是詩評家,業餘讀者只顧印象,不究學理。可是,讀了十年藍雲,我又不甘心停留在印象式的層面上。感謝上帝,藍雲終於洩露了他經營詩的奧秘。
論詩卷,收錄了作者784條關於詩與詩人的論述。這些論述,有的是格言雋語,有的是靈光一閃的隨筆,有的是濃縮的詩論。藍雲先生結合自己讀詩和寫詩的經驗,討論了什麼是詩,什麼是好詩,什麼樣的詩是詩的經典;討論了詩人的天性、學識、人格、修養、閱歷、道德底線;討論了詩的創作方法、態度、繼承與移植……涉及的範圍,囊括了詩國裏的方方面面。可貴的是,這些真知灼見,多數為教科書上所沒有,教科書裏已經說過的,藍雲先生以自己的見解給了重新詮釋。
中國引進自由體的新詩,不到一百年歷史,在這短短的時間裏,雖有偉大詩人和詩作出現,但是中國的現代詩學,距20世紀西方人文科學的成就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漢語詩學理論,目前尚處在一個尷尬的局面:古代詩話、詩論的術語及其論述的範疇,與處在強勢地位的西方詩論很難對應,我們在評述漢語現代詩的時候,必須向西方詩學靠近,服從人家對術語的界定。在世界詩壇上,我們的聲音顯得微弱。只有構建我們自己的詩學體系,才能在詩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獲得發言權。藍雲先生這些沒有刻意構建成詩學體系的“新詩話”,為後來者建造詩學理論大廈,準備了“預製件”。
如果說藍雲的詩,是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這本書裏的論人卷,則是那座冰山的水下部分。藍雲先生做人一向低調,他的謙遜與隨和,在臺灣詩壇有口皆碑。可是,謙卑與隨和,並不意味著沒有主見。讀《宮保雞丁》卷二789條論人的短章,讓我看到了詩人的真面目。
法國文藝理論家布封說,風格即人。這只是原則性的說法。在世界文學的發展歷史上,文如其人的有之,不如其人的亦有之。中國古代的詩人,或者被美化為聖人、仙人,或者被打扮成不食人間煙火的高蹈之士。在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初期,我們引進西方現代詩的時候,雪萊、拜倫這些浪漫主義詩人首批登陸,在先入為主的心理機制下,我們對外國詩人產生了一種幻象,即詩人都是瘋瘋癲癲的,起碼是無形的,有人甚至認為,放縱的性關係和不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是激發詩人靈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藍雲先生身為一個現代詩人,他堅守的是傳統道德的路數。可是,這個嚴責己而寬待人的詩人,對別人卻不苛刻,他沒有流露出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別人的意願。在這個意義上,藍雲實現了與當代世界的接軌。
平時不善言辭的藍雲先生,在《宮保雞丁》的論人卷裏,展示了他看透世象的犀利,他對文人、商家、政客的不同嘴臉,都進行了全方位透視,讓我想起了王鼎鈞的《隨緣破密》。由此,我也瞭解了藍雲先生的許多詩作欲說還休的秘密。
讀藍雲的《宮保雞丁》是愉快的,書中不時有讓讀者會意的句子。作為一篇評介性的文章,筆者可以摘錄出許多段落供大家分享。可是,我想把這個權利留給讀者自己,讓有緣讀到《宮保雞丁》的讀者,在開卷中慢慢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