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望与担当

(2009-12-08 10:20:11)
标签:

杂谈

守望与担当

——从《孤独的眼镜》看龚鹏程的入世情怀

杨传珍

《孤独的眼睛》是 龚鹏程先生游访曲阜少昊陵的学术式游记。在这篇不足两千字的文章里,作者记述了自己两次游访少昊陵的所见所思,并由东方少昊氏的鸟图腾联想到西方夏民族的蛇图腾,对半信史时期的中华文明作了简要梳理。再由少昊陵的三角形金字塔构式,引出近年来在新疆阿尔泰山中发现的相似陵墓,以无可争议的论述,否决了此乃成吉思汗陵的猜测。随后,将读者的目光引到古希腊,对一本名为《独目人》的叙事史诗进行解读,从语义学入手,得出“独目人”即“孤独的守望者”称谓的结论。最后,牵出《山海经》、《淮南子》等中国典籍,对困惑学界多年的“一目人”记载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我把这篇文章读了两遍,从结构和文气上推想作者行文时的立意,觉得龚鹏程写作此文,并没想着藉此破解开“一目人”的千古之谜,而是暗示读者,在浑浑噩噩的天地之间,还有“孤独的守望者”。

同时,《孤独的眼镜》也是龚鹏程一本游记的书名。作者用这个篇名作书名,是耐人寻味的。

龚鹏程是才、学、识都达到相当高度的文化学者,他不仅徜徉书海,而且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因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清醒的比较视野,每到一处,他看到的不仅是当下的有形面貌,还能穿越时间隧道,看到人事物情的变迁。在对那些湮灭的古迹报以无奈叹息的同时,对借助社会力量肆意破坏祖宗基业的愚蠢行为,以舍我其谁的气度,发出声震寰宇的谴责。身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维护者,龚鹏程的“兴灭继绝”不像新儒家那样感情用事,而是站在超越传统与未来、俯瞰东方与西方的高度,理性审视一个文明形态被人为破坏的场景。由于他的发现来自学识支撑的理性,其痛苦就难以消退,一个把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家园的“文侠”,在痛心疾首之余,除了以笔为武器再也没有了其他选择。

人生识字忧患史。生活在特殊精神氛围里的人,感受到的痛苦是与学养见识成正比的,龚鹏程的国学根底丰厚,且有西方人文底蕴为参照,他知道历经千万年发育的中华文明对于整个人类意味着什么。这样的学者,一旦对某种现象投去关注的目光,总要将此纳入大系统里进行思考。更重要的,他博闻强记,对建筑、音乐、服饰、饮食、旅游、书画、考古……等领域的源流有着精深研究,许多东西,能够知道所以然。当某些机构或有身份的人受利益驱动,或者因为无知而进行大肆破坏、造假时,想装糊涂都糊涂不来的龚鹏程,思考的已经不是当下的利害得失,而是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遗产被破坏的同时,还伴随着良知的泯灭。由于他对自私愚蠢行为的久远效应看得比常人要远,因而在呼吁、谴责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慎动感情,以学者身份辨析真伪,把真相告诉人们。尤为可贵的是,他以自己丰富的根系,把传统文化深处的营养吸收上来,化作文化常识,进行回归式启蒙。

在中国文学史上,游记作为散文的一个分支,辉煌了千万年,是继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之后,文学成就和学术成就最高的一种文体。可是,散文沦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之后,游记已经成为合法撒谎的文体。时至今日,某些“笔会”,仍然是廉价购买宣传文字的闹剧。那些在家中坐腻了的“专业作家”,被请到某个地方,大饱口福之后,根据东道主的暗示,好话好说,什么“义理、考据、辞章”,什么文士的良知,全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以至有些作家成为华丽垃圾的制造者,游记散文走向堕落。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认为,在社会转型期,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般会承担两种使命,一是极力保存传统文明的优秀成分,使文明不致断裂。二是充当新文明的变压器,使外来文明能够适应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习惯,完成文明的移植和转型,推动社会进步。龚鹏程先生是一位唯美主义的入世者,过度的清醒使他有些违背风尚,他每到一处,总是不合时宜地发现规划者、管理者、解说者的急功近利与违背常识,撰文时又不知留情,令人难堪。可是,如果我们走出浑浑噩噩的思维惯性,回到常识,复活心疼民族利益的良知,就能体会到龚鹏程孤独守望祖宗基业、勇敢担当补天者的悲壮情怀。在这个意义上,《孤独的眼睛》是一本人文学者的入世游记,这本书应该成为各级文化、旅游官员的必读教材。

注:《孤独的眼镜》,九歌出版社,20051110台北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