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传珍:美轮美奂的词人之舟

(2009-12-08 10:09:05)
标签:

杂谈

美轮美奂的词人之舟

——琦君女士《词人之舟》的对话

甲: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得以凝聚的根基。可是,由于地球村的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展示在同一平台上,人们有了对此进行理性比较和跨文化认同的可能。这样,任何民族文化的根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化的撼动。

乙:您所说的文化认同,我想就是一个民族引为自豪的精神财富吧!多少年来,儒家文化、心学禅宗、四大发明、长城故宫曾经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是到了今天,这些东西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衰减成能指符号,其精神滋养功能明显低于炫耀价值。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载体,确实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丙:全球市场经济的持久深化与强盛,注定了要淘汰一些生命力稍弱的文化遗产的构成因素,而那些纯粹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因子,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撼动的,比如诗。就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我想没有什么力量能把唐诗宋词掩埋。

甲:作为文本的唐诗宋词,是能够而且必然长存于天地之间的,什么力量都不能把它删除。但是,当主流人群远离了诗词,那些文本就成了可能的存在,这就像一个暴发户,无论收藏了多少图书,只要没有阅读,书籍就不会成为他的精神资源一样。目前,中国大陆自称诗人的男女成千上万,“诗作”的年生产量,超过唐宋两朝的总和。然而,我们能顺口吟出一句让国人惊叹的诗行吗?

丙: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甲:因为写诗的人没把自己的脐带系到中国诗词的母体上。

乙:深层原因是我们的古典文学教育。以高中阶段的宋词教学为例,我们往往是先给词人贴上一个标签,在框定的格式内对其进行肢解,一番宏大而空洞的时代背景分析之后,跳过作品鉴赏,进入字词解释,甚至到达训诂学的深度。而词作的美学讯息,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很少去阐述。这样有知识无鉴赏的课堂教学,与应试教育倒是衔接得紧密,而诗学精神却被滤掉了。

丙:市面上有不少唐宋诗词鉴赏的读物,是否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缺憾呢?

甲:近几年,我为了培养儿子对古诗词的兴趣,买了不少这类的读物。大致翻阅一下,多数都没有摆脱社会学方法的窠臼。更要命的是,这些书都是大制作,精包装,高定价,让许多读者望而生畏。这不能不让我对散文名 家琦君女士的《词人之舟》情有独钟。

乙:这本台湾尔雅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散文体词论,我新近拜读过。琦君女士对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词人进行评论,既直探词家心魂,又兼理词学脉络,其深醇学养,真切体味,足以成为词家的隔代知音。读后令人如闻《韶》乐,不觉自醉。

丙:《词人之舟》的作者不愧是词学泰斗夏承焘的嫡传高足!浩瀚的中国词史,她轻车熟路、驾轻就熟,梳理得从容不迫,疏而不漏。作者以“词的简介”开篇,把这一文学形式的发生发展和艺术特色讲得深入浅出,既是“知识考古学”,又为准备进入词学瀚海的读者热身。然后,以十二位唐宋词大家为纲,为我们构筑了十二座瞭望唐宋词气象的高地。另以汉代才女卓文君和清代词人吴藻向前后拓展,将词的发展史延长至两千年而不显牵强。

乙:《词人之舟》的学术经纬自不必说,作者亲切而优美的语言,尤令人叹服。琦君不愧是散文名家,在分析词人的生平创作时,其行文犹如亲情散文一般深挚;在对词作进行艺术解读时,语言高度概括又高度舒展,既有中国词话的神韵,又是汁味饱满的美文;跟著作者的诗笔,我们走进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乘着“词人之舟”作一程文学之旅,你不仅对中国的词有了宏观了解,生出倾情的热爱,而且还把握了中国古代的文人精神。进而发现,唐诗宋词对后世中国文学乃至民族文化人格的深层影响。

甲:欣赏艺术作品,最高的境界是物我两忘,即用心灵、用生命去感受它的美,那些以社会学体系对艺术品加以肢解的方式则等而下之。要把物我两忘的高峰体验传达出来,必须有深厚的学养,高超的判断力,对既规范又带张力的语言驾轻就熟。在这个世界上,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只能是少数。而在这少数人当中,真正愿意做又做成了此项事业的,恐怕少之又少。因此,《词人之舟》是词学艺术鉴赏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丙: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始的话题。你认为,中华民族不可摧毁的文化认同载体是什么?

甲:是诗,广义的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终都会被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取代,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也不是永恒的,而诗情不死。我的愿望是,对岸学人的诗情能感染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