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不能仅靠预警唱“独角戏”
(2018-04-06 11:06:43)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4/06/content_496877.htm?div=-1
【附原稿】
防范诈骗:预警搭台,效果唱戏
新学期伊始,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要高警惕,别被各类诈骗信息蒙蔽。诈骗分子往往会在开学前后,往往冒充资助工作者,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名义,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中国新闻网4月3日报道)
防诈骗的话题之所以老生常谈,在于上当受骗历来属于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的偶然性越强,防范这类事件的难度就越大。我们从小就知道世界上有“狼”这种动物存在,“狼来了”的故事也警告过人们:小概率出现的狼真的可能不期而来,并且它来就是为了吃人:要么吞噬你口袋里的金钱,要么间接地把受害者的命也给掠走了。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过徐玉玉和宋振宁因不堪诈骗而丧命的惨剧,又有几人愿意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可能会成为现实版的那只“倒霉熊”呢?
近日,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连续发生以发放助学资金为名,骗取受害人身信息实施诈骗的恶性事件,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出助学诈骗预警,可谓正是时候。防范诈骗预警通过媒体的广而告之,可以让学生和家长绷紧防范诈骗的神经,保护各自的财产安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地方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样的模式,是否可以移植到打击诈骗领域呢?
多年来,在打击诈骗方面,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曾采取了不少措施,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恐怕与拉警报的只管拉警报,发出预警信号后,防诈骗落实到行动上则显得一盘散沙。散沙的体积再大,不能有针对性地聚集力量,实际效果依然微乎其微。可见,和形形色色的诈骗行为作斗争,既要通过拉警报发预警搭起舞台,更要注重角色分配,动员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唱好防范诈骗这台大戏。
不论诈骗的花样再翻新,归根结底是利用了受骗者的人性弱点以及他们的信息不对称。人性的弱点堪称痼疾,很难指望有啥灵丹妙药。这样,方法诈骗的重点应放在化解受骗者的信息不对称方面。
就助学金、奖学金和学生补助等诈骗而言,有关部门的预警只是搭好一个舞台,有待学校、学生、家长、通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多方的积极配合,不给诈骗分子“客串”任何角色的机会。具体而言,防诈骗这台戏要长处良好效果,需要进行如下的分工协作。
学校是这场戏的天然宣传者。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教育部网站发出预警,这样的预警很难直接进入每个学生和家长的耳朵。要让防范诈骗的预警信号传播效果最佳,显然还得依靠学校组织每个班级的老师给学生反复讲,条件许可的中小学,甚至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必要的宣讲。对于在大学生家长而言,不妨组建家长QQ/微信群进行宣讲,确保这样的预警能进入学生及其家长的耳朵。
家庭是这场戏的真正主角。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听防范诈骗宣讲也许觉得耳朵都长出了茧子,这不不意味着他们真的就懂事了。所以,家庭教育的安全话题到孩子读了大学也不能画上休止符,而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增加教育的力度。这是因为,大学生离家较远,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更加不对称,这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果大学录取通知上醒目提醒校园诈骗的形式,对于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应该更明显。
通信部门是这场戏的配角。配角看似不重要,少了任何一个配角都不成席。当代社会的金钱诈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电子诈骗。不论是手机短信、电话诈骗,还是QQ、微信等诈骗,信息平台是骗子行骗的主战场。现在的信息过滤技术,足以让通信部门监控涉及金钱的预警,及时提醒信息接受者提高警惕,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
公安部门是这场戏的救火队员,这个角色出场最迟,但作用关键。对于诈骗行为,不论金额大小,公安部门应及时立案、办案,不给诈骗分子以第二次作案的机会。否则,等出了人命才匆忙立案,即便最终把诈骗者绳之以法,这场防范诈骗的戏,本质上依然是失败的。
防范诈骗,单靠预警唱独角戏的历史应该休矣,以追求良好效果的防范诈骗大戏应该拉开序幕了。
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18-04-03/doc-ifyteqtq3024793.shtml
http://news.guilinlife.com/n/2016-08/26/386397.shtml
前一篇:新时代教育要善于“顶天立地”
后一篇:谨防舆论之火“烧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