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民众对教育业的期盼历来牵动着社会的神经。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教育问题也不例外。只有号准了教育问题的脉搏,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在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将当下的教育问题归纳为民众的十大教育期盼。这十大期盼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对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期盼,对教育权利平等的期盼、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期盼以及对教育延伸问题的期盼(如关爱留守儿童、拓展就业渠道)。在他看来,新时代的教育要立足大地,重点解决民众期盼的问题,这样才能头顶蓝天。
置身于一个崭新的时代,民众必然有多种多样的新期盼。十大教育期盼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发展的目标,这些期盼就是教育事业努力的方向。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新时代教育善于“顶天立地”,这个“顶天立地”可以从民心、问题和时代强音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新时代教育要善于读取民心。社会治理的前提是了解民心,民心规定着社会治理的大方向。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舆论社会影响的日渐强势,民众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可视”的态势,社会治理部门通过掌握的行业性舆情信息,准确了解民心之所向。网络技术的进步只是为读取民心提供了便利。对于社会治理部门而言,更要善于读取民心,这依赖于对民心的深层把握。陈部长盘点的民众十大教育期盼可谓实实在在,每条看似简单的期盼,无不凝聚着他对繁杂教育问题的科学归纳和精心提炼。这样的“民心读本”,为新时代的教育治理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时代教育要解决真正问题。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个新旧问题丛生的过程。问题千头万绪的时候,难免存在有病乱投医的现象。民心反映社会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所谓“伪问题”,批评的正是偏离了核心问题的轨道,错把次要问题当作主要问题解决。陈部长细数的十大教育期盼,矛头直指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权利平等和学生人身安全等八大期盼,可以凭借教育部门的力量重点解决。至于关爱留守儿童和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虽然并非教育部门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解决,却可以积极协调,用实际行动让民众的这些期盼和现实近点再近点。
再者,新时代教育要奏出时代强音。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既要立足于解决当下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还要志存高远。在这方面,陈部长就把“教育强国”当作我国教育事业的又一个目标。没有这个目标的确立和为之付出持久的能力,新时代的教育就谈不上真正的“顶天立地”。“顶天立地”不是神话传说中可以自由伸缩的“定海神针”,而是建立在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的科学确立,战略目标是长远努力的方向,战术目标立足于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扫除诸多的障碍,而战略目标才是新时代教育奏出的时代性强音。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百年大计的实施,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要想顶天,先得学会立地,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http://www.media-edu.com/portal.php?mod=view&aid=1345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