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大学:画饼难以充饥
(2010-05-04 15:28:56)
5月2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牛津等多位高校校长称,中国建成一流大学最快需20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称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大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与此观点类似,牛津大学校长也称中国缺乏敢挑战权威的学生。(《扬子晚报》5月3日报道)
缺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喊什么。当代中国,短缺正在从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过渡,其中最短缺的则当属高等教育。不过,高等教育的短缺是一种相对的短缺,因为无论在高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单所学校的占地面积、高校建筑物的豪华程度诸方面,我们决不亚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世界排名前200所大学中,没有中国内地一所大学。中国是否真的崛起,经济发展指标固然至关重要,假如软实力相对尴尬,依然不能算作崛起。于是,对一流大学的渴望,早已不是高校内部的事情,已然成为国家及其民众共同的心愿。建设一流大学,讨论如何建设一流大学,都是为了了却拥有一流大学的心愿而已。
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们肯定中国能建成一流大学,并预言建成的大致时间段,我们在欣慰的同时,却不能沾沾自喜,真的以为一流大学已经指日可待。我倒觉得,在若干年内,一流大学对我们来说更多是个美好的图景而不是真正的现实。耶鲁、牛津校长的乐观预言,是礼节性的,毕竟他们是在中国做客时的表态,这些表态未必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此时此刻,我们应保持一份清醒,切记画饼无法充饥。没有脱胎换骨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憧憬只能停留在画饼充饥的阶段。
画饼何以变成现实的大饼,按说这并不是个难题。制约中国大学向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东西主要有两个:教育理念的异化和教育权利的缺位。现在的中国高校不是没有教育理念,而是教育理念没有步入正轨。大学被当作了职业培训机构,就业率成了考核大学校长政绩的“GDP”,考研率和就业率是“教育GDP”的重要内容,哪个学校在这方面得了高分,就能享受更多的公共资源。即便北大和清华,依然没有走出民国时期的教育模式,早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人批评他们不是真正的大学,而是输送留学生的大学。大学不是独立的学术机构,大学缺乏精神,大学被当成变成的职业培训机构,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注定是利在眼前弊在长远。一流大学的梦,中国的大学岂止二十年前才有,为什么迄今还没能梦境,如果沿袭目前的教育理念,二十年后便能从梦境不如一流大学的现实世界?耶鲁、牛津的校长说可以,我觉得那是客套话和宽心丸,不能当作饭吃。教育理念倒置,恶果很多,但最大的恶果是权利的缺位。这个权利是三方的权利同时缺位: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其基本的权利。学校无权独立办学,教师无权独立施教,学生无权自由选择。这些权利并非一点没有,只是这些权利以假象的形式存在着,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批评中国大学的学生缺乏挑战权威,这不是问题的实质,只要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权利完备了,挑战权威可以水到渠成。瘸腿的权利,使得中国的大学像个婢女,整天在漫不经心地伺候着政府、服务着社会、应付着学生。这样的大学,就像中国当代的城市风貌,千篇一律,没有内涵,没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即便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守株待兔”,恐怕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也难以爬到一流大学的岸边!
画得饼再好看,却无法闻到其香味;想像的一流大学再美好,毕竟那只是海市蜃楼的幻觉而已,因为“大学不是GDP,
没有GDP这么容易培养”。
http://www.art1.swust.edu.cn:1188/baokan/2010-5-3/XiKePingLun-JianSheYiLiuDaHua-HuaBingNanSiChongJi.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