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8月12日新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于44个“调整”字形汉字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面对这个将改变人们书写和阅读习惯的做法,有关人士普遍表示,汉字“整形”会给社会带来高昂的修改成本,此举还需慎行。(新华网8月23日报道)
也许,舆论对给汉字“整形”反应的强烈程度,出乎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料。面对舆论的压力,教育部是无视舆论的反对,还是做出退让,搁置争议,暂缓“整形”一事,这个难还是让那些始作俑者们去抉择吧。逼着更关注的是谁有权对汉字进行“整形”的问题。程序正义的实质是权力行使的正当与否。没有了权力,也就无谓程序正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是“权力”,不是政治权力,而是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权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它们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社会组织和国家的形成。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成果,更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产物,其朴素的品质毋容置疑。承认了这个推断也就承认了语文文字的制造权在民间。国家出现后,为便于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授权少数社会精英以强制性手段对语言文字进行规范。这样,政治权力取得了对语言文字的管理权。从历史上看,政治权力介入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其历史功绩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并不能得出政治权力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正当性,更不能认为凡是这方面的规范每每功大于过。事实上,规范表面上是一种权力之争,落脚点却在能力上。无能力亦无权力,权力是软性的,不是赤裸裸的暴力。西方学者对话语与权力的重视,不管其结论如何,话语即权力的通俗说法应该是话语即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舆论对权力的普遍肯定而不是大面积的反对。
这次对44个汉字“整形”被指责为折腾。其实,汉字整形风波折射出民间对整形本身的两个权力拷问:一个是这44个汉字患有何病,到了不做手术不行的地步;二是假设这44个汉字确实“病得不轻”,不动刀子和剪子便活不下去了,这个时候需要回答谁有资格给汉字整形。毕竟,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级的活的文化遗产,不是哪个国家和机构的私有物品。任何语言文字都不会完美无瑕,只是语言文字的完善是历史渐进过程中自我修订的。精英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不宜越俎代庖。事实上,语言文字的稳定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它绝不是少数人的丫鬟婢女,而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物。现在我们有几个世界公认汉字学家,其代表性成果有哪些?如果不够格的话,几个人在屋子里私下讨论一番,44个汉字说变就变了,汉字不会这么乖巧,历史也不会如此容易被主导航向。
尊重历史,尊重文字遗产,尊重民意,需要有点自知之明。汉字改革的权力在民间,在历史进程中,不在某个印章的光环笼罩之下。明白了这个道理,汉字的安全才有保障。偏偏有些人愣是没闹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闹剧的上演,也就“顺理成章”了。求求穿白大褂的汉字整形专家们,赶快洗手换衣服吧,您老母亲在喊你们回家吃饭呢!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9-08-23/084318493267.s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8-23/XiKePingLun-HanZi-ZhengXing-DeQuanLiKaoWen.htm
也许,舆论对给汉字“整形”反应的强烈程度,出乎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料。面对舆论的压力,教育部是无视舆论的反对,还是做出退让,搁置争议,暂缓“整形”一事,这个难还是让那些始作俑者们去抉择吧。逼着更关注的是谁有权对汉字进行“整形”的问题。程序正义的实质是权力行使的正当与否。没有了权力,也就无谓程序正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是“权力”,不是政治权力,而是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权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它们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社会组织和国家的形成。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成果,更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产物,其朴素的品质毋容置疑。承认了这个推断也就承认了语文文字的制造权在民间。国家出现后,为便于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授权少数社会精英以强制性手段对语言文字进行规范。这样,政治权力取得了对语言文字的管理权。从历史上看,政治权力介入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其历史功绩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并不能得出政治权力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正当性,更不能认为凡是这方面的规范每每功大于过。事实上,规范表面上是一种权力之争,落脚点却在能力上。无能力亦无权力,权力是软性的,不是赤裸裸的暴力。西方学者对话语与权力的重视,不管其结论如何,话语即权力的通俗说法应该是话语即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舆论对权力的普遍肯定而不是大面积的反对。
这次对44个汉字“整形”被指责为折腾。其实,汉字整形风波折射出民间对整形本身的两个权力拷问:一个是这44个汉字患有何病,到了不做手术不行的地步;二是假设这44个汉字确实“病得不轻”,不动刀子和剪子便活不下去了,这个时候需要回答谁有资格给汉字整形。毕竟,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级的活的文化遗产,不是哪个国家和机构的私有物品。任何语言文字都不会完美无瑕,只是语言文字的完善是历史渐进过程中自我修订的。精英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不宜越俎代庖。事实上,语言文字的稳定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它绝不是少数人的丫鬟婢女,而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物。现在我们有几个世界公认汉字学家,其代表性成果有哪些?如果不够格的话,几个人在屋子里私下讨论一番,44个汉字说变就变了,汉字不会这么乖巧,历史也不会如此容易被主导航向。
尊重历史,尊重文字遗产,尊重民意,需要有点自知之明。汉字改革的权力在民间,在历史进程中,不在某个印章的光环笼罩之下。明白了这个道理,汉字的安全才有保障。偏偏有些人愣是没闹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闹剧的上演,也就“顺理成章”了。求求穿白大褂的汉字整形专家们,赶快洗手换衣服吧,您老母亲在喊你们回家吃饭呢!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9-08-23/084318493267.s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8-23/XiKePingLun-HanZi-ZhengXing-DeQuanLiKaoWen.htm
前一篇:为鲁迅故居而“呐喊”
后一篇:振振有词的任贤不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