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跪谢是政绩的败笔
(2009-07-04 23:47:57)
标签:
杂谈 |
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对天地人的敬畏和尊重,从初民时代便培养了炎黄子孙自觉屈膝表示
敬重的习俗。跪天跪地,是神崇拜;跪父母和长辈,是亲崇拜。在天地人三者的“人”中,还包
括了官。对官的尊重,向清明廉政的官员下跪以示谢意。能得到这种礼遇的官员,一定是建立了
有口皆碑的政绩。今天看来,对长辈的跪无可厚非,因为跪得心甘情愿。而对官员的跪,则是清
官情结的写照。这种情形,已经被视为糟粕,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糟粕仍有回光返照的机会
。不过,这种回光返照,则寓意着另外一种败笔。
6月30日上午,北京首个开工建设的政策性住房项目——西三旗旗胜家园正式交用。4645户限价房
和廉租房业主将在近期陆续办理入住手续后领取自家的房门钥匙。仪式上,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
突然面向市领导跪倒在地上,表示感谢。几位市领导赶忙伸手将他搀扶起来。(《京华时报》7月
1日)
人类的四大必需无非衣食住行,这是生存的先决条件,缺一不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想,从杜
甫时代就已经提了出来。然而,住的问题,迄今依然没能解决。不少城市推出的经济适用房,价
格难以让穷人接受,购买资格也不是穷人的专利。北京市建设的这个政策性住房项目,当京城穷
人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时,才会发生感恩者突然给市领导下跪的那一幕。这令人酸楚的一跪,让在
场的人含泪,让看这则新闻的人感慨良千。若问感慨什么,只为老百姓的下跪,是当下政绩泡沫
的破灭,是“纸上政绩”的败笔。
政绩的评价体系被异化了。本来,为官一任的人在任期间有没有政绩,不是靠自己述职总结的,
也不是靠媒体报道的,而是老百姓口碑传播的。现在,政绩成了一种自我评价的东西,政绩成了
钢筋水泥,政绩成了高楼大厦,政绩成了升迁的阶梯。按照儒家的说法,做人需要正心,然后才
可以修身养性。同样,为官者创造政绩前,首先需要正心,其次才可以去干事。心不正,就像楼
的地基没有打好一样,政绩大厦越摩天,政绩倒塌的可能性越大。真正的政绩是后人追认的,只
有注水的政绩或者别有用心的政绩才需要在尚未出炉时满街吆喝。然而,这样的政绩越多,越是
某种失败的前兆。
老百姓为谢恩而下跪,其诚意无法否认。不过,这样的跪谢还是对政绩的某种反讽。假如民间的
疾苦早日被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老百姓的跪谢意识自然就消失了。只有民间疾苦久病难愈,一
朝被“医治”,才有感激涕零的可能。这种景观,在网上的反响几乎是清一色的批评:“跪谢是
对领导的侮辱。”“政府冷不丁的做一件好事,群众还真受不了。”“业主下跪感谢是对我们政
府的最大讽刺!说明政府关心民生不够,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稍加关心就会激动不已。”
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让老百姓下跪,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为老百姓的利益代言,让民口和史
书为政绩打分,是最好的评价体系。跪谢新闻,但愿从此再无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