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山寨干部”
(2009-04-26 11:30:32)
标签:
杂谈 |
“有些科级干部官不大,架子大,只当传声筒,不当战斗员,可以算作‘山寨’干部。”4月22日上午,河南郑州市二七区召开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动员大会,区委书记朱是西表示,二七区要清理这样只会布置任务的“山寨”干部。(《东方今报》4月23日报道)
“山寨干部”这个称谓,要不了几天可能就能在网上蹿红。趁着“山寨干部”还没有“成名”,还是冷静打量一下这个说法,看看这个新名词有没有红火的价值。
“山寨”的含义是仿冒。这种仿冒虽有盗版嫌疑,能受大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它是对抗暴利的产物。垄断产生暴利,暴利挫伤了消费积极性。众多山寨产品的问世,是“民间市场经济”消解垄断市场的药剂。山寨文化,是站在名人的肩膀上,克隆并演绎名人的作品,以达到市场认知的效果。可见,“山寨现象”并不真的讨民嫌,它是经济文化圈施展“游击战术”的结果。“山寨”的宗旨在于为民服务,山寨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认识了“山寨”的内涵,再来评判“山寨干部”之说的得当与否,也就迎刃而解了。按照郑州二七区书记的定义,“山寨干部”是只擅长传达文件但不会或不愿干活的干部。干部干部,不勤勉为民服务的懒人,怎么能叫干部?把这些贪图安逸的干部称作“山寨干部”,合适吗?我的观点刚好相反。真正的干部,是为民众服务的公职人员,是干活部的一分子。而那些“传声筒”干部,属于异化的干部,已经不是名副其实的干部,是纳税人养的懒虫乃至蛀虫。把这些人称作“山寨干部”,实在是对民众的侮辱,理由是这类真正意义上的“山寨干部”,应该是没有干部身份,没有享受干部待遇,实际上每天做着为社会服务的道德高尚的群体。他们明知自己不是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依然不减,自己创造条件也要尽一份公民的爱国责任,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为慈善事业而忙碌,不计报酬地帮助他们力所能及能帮助的人。这样的人,官方也许没有授予他们什么有形的荣誉,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们不是干部,胜似干部。把他们称作“山寨干部”,或者“山寨公仆”,应该更准确,并富有敬重的意味。
反观朱是西书记定义的“山寨干部”,味道全变了。在我看来,他所谓的这些“传声筒”干部,时下干部队伍的缩影,是异化了的干部。问题是,这些自我异化了的干部,不论从档案上还是胸前的标识牌上,以及所坐的位置上,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干部”。拿着不同级别的干部薪水,不愿付出同样的辛劳,这是不合格干部(用公务员来称呼干部,似乎更科学),是该清退的干部。笔者支持朱书记清理这类“传声筒”干部的态度,也希望这样的垃圾干部早日被送进历史的垃圾箱。不过,清理这类人员,最好给他们贴上山寨的标签,别玷污了“山寨”的名声。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0423/n263568937.s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4-23/XiKePingLun-ZhiNing-ShanQianAnBu.htm
“山寨干部”这个称谓,要不了几天可能就能在网上蹿红。趁着“山寨干部”还没有“成名”,还是冷静打量一下这个说法,看看这个新名词有没有红火的价值。
“山寨”的含义是仿冒。这种仿冒虽有盗版嫌疑,能受大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它是对抗暴利的产物。垄断产生暴利,暴利挫伤了消费积极性。众多山寨产品的问世,是“民间市场经济”消解垄断市场的药剂。山寨文化,是站在名人的肩膀上,克隆并演绎名人的作品,以达到市场认知的效果。可见,“山寨现象”并不真的讨民嫌,它是经济文化圈施展“游击战术”的结果。“山寨”的宗旨在于为民服务,山寨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认识了“山寨”的内涵,再来评判“山寨干部”之说的得当与否,也就迎刃而解了。按照郑州二七区书记的定义,“山寨干部”是只擅长传达文件但不会或不愿干活的干部。干部干部,不勤勉为民服务的懒人,怎么能叫干部?把这些贪图安逸的干部称作“山寨干部”,合适吗?我的观点刚好相反。真正的干部,是为民众服务的公职人员,是干活部的一分子。而那些“传声筒”干部,属于异化的干部,已经不是名副其实的干部,是纳税人养的懒虫乃至蛀虫。把这些人称作“山寨干部”,实在是对民众的侮辱,理由是这类真正意义上的“山寨干部”,应该是没有干部身份,没有享受干部待遇,实际上每天做着为社会服务的道德高尚的群体。他们明知自己不是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依然不减,自己创造条件也要尽一份公民的爱国责任,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为慈善事业而忙碌,不计报酬地帮助他们力所能及能帮助的人。这样的人,官方也许没有授予他们什么有形的荣誉,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们不是干部,胜似干部。把他们称作“山寨干部”,或者“山寨公仆”,应该更准确,并富有敬重的意味。
反观朱是西书记定义的“山寨干部”,味道全变了。在我看来,他所谓的这些“传声筒”干部,时下干部队伍的缩影,是异化了的干部。问题是,这些自我异化了的干部,不论从档案上还是胸前的标识牌上,以及所坐的位置上,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干部”。拿着不同级别的干部薪水,不愿付出同样的辛劳,这是不合格干部(用公务员来称呼干部,似乎更科学),是该清退的干部。笔者支持朱书记清理这类“传声筒”干部的态度,也希望这样的垃圾干部早日被送进历史的垃圾箱。不过,清理这类人员,最好给他们贴上山寨的标签,别玷污了“山寨”的名声。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0423/n263568937.s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4-23/XiKePingLun-ZhiNing-ShanQianAnBu.htm
前一篇:冯翔为何要当另类“跑跑”?
后一篇:核心期刊的“用”与“非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