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没能走出国门谁之过?
(2009-02-17 12:53:45)
标签:
杂谈 |
2月15日凌晨,第59届柏林电影节落下帷幕,秘鲁和西班牙合拍片《伤心的奶水》(The Sorrow of
Milk)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乌拉圭爱情片《暗恋》(Gigante)摘得包括评审团大奖在内的三项大奖,德国影片《其他人》(Alle
Anderen)获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梅兰芳》则空手而归。
一度在国内被捧到天上的《梅兰芳》,在柏林电影节上被摔倒了地上。是国外的评委不懂中国、不懂中国电影、不懂京剧、不懂梅兰芳,还是陈凯歌的《梅兰芳》的叙事艺术水准不行,舆论对此有争议。出人意料的是,前一种声音曲高和寡,后一种声音相对强大。是国人的宽容心不够、自尊心过多转过头来苛刻了陈凯歌,还是陈凯歌压根就不该携带《梅兰芳》到柏林电影节参赛?不管是哪种情况,《梅兰芳》没能走出国门是事实,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就应当反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一部影片艺术水准的高低,首先看选题。有人觉得《梅兰芳》的选题错了,理由是国内对京剧尚不感冒,凭什么让老外对京剧感兴趣。这个观点似是而非。京剧是中国艺术,梅兰芳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梅兰芳的经历与中国的时代变迁有一定关系,拍摄《梅兰芳》完全可以拍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他们的成名与他们的特殊遭遇,实际上正是中国历史的写照。遗憾的是,《梅兰芳》反映是梅兰芳的“断代史”,他在解放后的那些很有历史认知价值的东西,陈凯歌给阉割了。被阉割了的梅兰芳已经令人遗憾,要命的陈凯歌的《梅兰芳》,既不深刻也不严肃,甚至还歪曲了某些历史人物。加上他的《梅兰芳》中使用的梅兰芳的资料大都是公开的资料,没有注入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的《梅兰芳》,如何打动观众和评委?诚如网友所说,“《梅兰芳》本来名字很好,题材很好,可是却被陈凯歌糟蹋了!我花了八十元买的票,根本看到的是一场乱七八糟的东西,半途还睡着了。”
《梅兰芳》没能走出国门,与导演的水准也有关系。货真价实的大导演一定才华横溢的导演。客观地说,陈凯歌还不够大导演的资格,和张艺谋相比还有差距。他执导的《霸王别姬》得到观众的认可。可是,熟悉影视圈的人中流传一个说法,《霸王别姬》的实际执导者是陈凯歌的父亲陈怀恺,陈怀恺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才气是公认的。《梅兰芳》的艺术顾问就是陈怀恺。自从老先生已经作古过后,陈凯歌的影片一蹶不振。是偶然还是失去了帮手,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从《无极》到《梅兰芳》的频频受到舆论的非议,透露出的信息似乎印证了前面的猜测。一个导演应该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拍片子。如果明明没有足够的艺术才能,还要千方百计当大导演,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国际上,显然是一种悲剧。“因为喜欢戏剧被忽悠得看了《梅兰芳》,怎么也不明白它在说什么,究竟好在哪里?外国人及时制止了忽悠,以免大家以后再上大牌的当!”
《梅兰芳》败走柏林城,有人说与中国的政治气候有关,不能涉及解放后的梅兰芳那段和老舍有点相似的历史。问题是,反思的文字已经很多,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吧。退一步说,陈凯歌反映了梅兰芳的后半生,他的《梅兰芳》便一定可以成功吗?缺乏思想深度和缺乏批判精神,再好的题材也没法和成功划等号。好的影片应该和时代紧密相连。颇为遗憾的是,时下,不管是张艺谋还是陈凯歌的大片,都在竭力回避时代生活回避历史真实,回避社会题材。相比之下,谢晋导演的伟大在于他的影片总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历史现实。这一点,不知道张艺谋和陈凯歌们可否意识到了?通过炒作自封“大片”,只能名得了一时,却名不了一世。“人民的眼睛自然雪亮,不要以为人民都没有头脑。”“《梅兰芳》就是炒作起来的,没内涵。”“《梅兰芳》就像一杯白开水。” “票房不用看国外的统计,看香港就知道了,《梅兰芳》和《非诚勿扰》的票房在香港都是不超过200万的……他们在香港都是属于烂片之流。”
导演怀有大片梦想不是坏事,不过,片面的“大片梦想”则害人不浅。为了制造所谓的大片,一味地玩历史乃至胡说历史,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为了得奖而得奖,顶没前途。中国导演太功利化了。”《梅兰芳》的空手而归表明,这部靠炒作起家的所谓大片,不仅没法走出国门,在国内也行之不远。如此原地打转的大片现象,值得深思。
http://www.swustxwx.net/baokan/2009-2-16/XiKePingLun-MeiLanFang-MeiNaiZouChuGuoMenShuiZhiGuoA.htm
一度在国内被捧到天上的《梅兰芳》,在柏林电影节上被摔倒了地上。是国外的评委不懂中国、不懂中国电影、不懂京剧、不懂梅兰芳,还是陈凯歌的《梅兰芳》的叙事艺术水准不行,舆论对此有争议。出人意料的是,前一种声音曲高和寡,后一种声音相对强大。是国人的宽容心不够、自尊心过多转过头来苛刻了陈凯歌,还是陈凯歌压根就不该携带《梅兰芳》到柏林电影节参赛?不管是哪种情况,《梅兰芳》没能走出国门是事实,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就应当反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一部影片艺术水准的高低,首先看选题。有人觉得《梅兰芳》的选题错了,理由是国内对京剧尚不感冒,凭什么让老外对京剧感兴趣。这个观点似是而非。京剧是中国艺术,梅兰芳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梅兰芳的经历与中国的时代变迁有一定关系,拍摄《梅兰芳》完全可以拍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他们的成名与他们的特殊遭遇,实际上正是中国历史的写照。遗憾的是,《梅兰芳》反映是梅兰芳的“断代史”,他在解放后的那些很有历史认知价值的东西,陈凯歌给阉割了。被阉割了的梅兰芳已经令人遗憾,要命的陈凯歌的《梅兰芳》,既不深刻也不严肃,甚至还歪曲了某些历史人物。加上他的《梅兰芳》中使用的梅兰芳的资料大都是公开的资料,没有注入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的《梅兰芳》,如何打动观众和评委?诚如网友所说,“《梅兰芳》本来名字很好,题材很好,可是却被陈凯歌糟蹋了!我花了八十元买的票,根本看到的是一场乱七八糟的东西,半途还睡着了。”
《梅兰芳》没能走出国门,与导演的水准也有关系。货真价实的大导演一定才华横溢的导演。客观地说,陈凯歌还不够大导演的资格,和张艺谋相比还有差距。他执导的《霸王别姬》得到观众的认可。可是,熟悉影视圈的人中流传一个说法,《霸王别姬》的实际执导者是陈凯歌的父亲陈怀恺,陈怀恺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才气是公认的。《梅兰芳》的艺术顾问就是陈怀恺。自从老先生已经作古过后,陈凯歌的影片一蹶不振。是偶然还是失去了帮手,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从《无极》到《梅兰芳》的频频受到舆论的非议,透露出的信息似乎印证了前面的猜测。一个导演应该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拍片子。如果明明没有足够的艺术才能,还要千方百计当大导演,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国际上,显然是一种悲剧。“因为喜欢戏剧被忽悠得看了《梅兰芳》,怎么也不明白它在说什么,究竟好在哪里?外国人及时制止了忽悠,以免大家以后再上大牌的当!”
《梅兰芳》败走柏林城,有人说与中国的政治气候有关,不能涉及解放后的梅兰芳那段和老舍有点相似的历史。问题是,反思的文字已经很多,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吧。退一步说,陈凯歌反映了梅兰芳的后半生,他的《梅兰芳》便一定可以成功吗?缺乏思想深度和缺乏批判精神,再好的题材也没法和成功划等号。好的影片应该和时代紧密相连。颇为遗憾的是,时下,不管是张艺谋还是陈凯歌的大片,都在竭力回避时代生活回避历史真实,回避社会题材。相比之下,谢晋导演的伟大在于他的影片总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历史现实。这一点,不知道张艺谋和陈凯歌们可否意识到了?通过炒作自封“大片”,只能名得了一时,却名不了一世。“人民的眼睛自然雪亮,不要以为人民都没有头脑。”“《梅兰芳》就是炒作起来的,没内涵。”“《梅兰芳》就像一杯白开水。” “票房不用看国外的统计,看香港就知道了,《梅兰芳》和《非诚勿扰》的票房在香港都是不超过200万的……他们在香港都是属于烂片之流。”
导演怀有大片梦想不是坏事,不过,片面的“大片梦想”则害人不浅。为了制造所谓的大片,一味地玩历史乃至胡说历史,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为了得奖而得奖,顶没前途。中国导演太功利化了。”《梅兰芳》的空手而归表明,这部靠炒作起家的所谓大片,不仅没法走出国门,在国内也行之不远。如此原地打转的大片现象,值得深思。
http://www.swustxwx.net/baokan/2009-2-16/XiKePingLun-MeiLanFang-MeiNaiZouChuGuoMenShuiZh
前一篇:“委屈奖”的逻辑悖论
后一篇:上岸吧,漂着的“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