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瞧这哥俩——“有偿不闻”与“有偿即闻”

(2008-11-20 12:12:38)
标签:

杂谈

前些天,山西、河北先后被爆出的“封口费”事件,轰动一时。花钱消灾,成了“肇事单位”和媒体之间的一种游戏规则。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有偿不闻”。“有偿不闻”这位“仁兄”的新闻逻辑是,别怕出事,要想人不知,拿沓钞票当封条贴在俺嘴上就成。

“有偿不闻”可不是“独生子”,他还有个年长的“哥哥”——绰号是“有偿即闻”。“有偿不闻”的供职单位是新闻媒体,他哥哥神通更大点,既在新闻单位上班,还在非新闻单位有份差事。

国家级刊物《报告文学》近日被揭露公开卖稿,一般2万字稿件要3万块钱。若要杂志社派记者来写,多付5000元稿酬。编辑说,“我们刊物上有两类文章,一类是不收费的,那个质量当然高了,要求文章的可读性、文学性,而这个相当于软广告,只要把意思说明白,内容健康就可以了。”(《中国青年报》11月19日报道)

脚踩新闻和文学两只大船的《报告文学》,原来是这样“报告”的。其执行主编一方面否认该刊物的文字不是新闻(“有偿新闻?我们是一家文学刊物,不做新闻”),另一方面又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套近乎(“我们是同行嘛,你说哪家媒体没有这种?”),真不知道《报告文学》的准确定位究竟是什么。从其将报道目标对准政协委员、私企老板、国企老总、军工领导,并且明码标价来看,《报告文学》分明是一份“有偿即闻”的宣传性刊物,具有新闻的属性。和新闻“划清界限”,不过是掩盖其“有偿即闻”的面目而已。

“有偿不闻”和“有偿即闻”,这哥俩如今很吃香。前者走的是黑道,不给钱就如实曝你的光,让你倾家荡产,让你丢掉乌纱,让你被追究各种责任,甚至面临牢狱之灾;后者走的是轰到,想要知名度,想要自己芝麻开花节节高,最好到我这里花钱买形象,吝啬鬼们勿入。这哥俩虽说都是靠钱玩新闻,但混得好坏大不一样。“有偿不闻”不仅声名狼藉,而且随时有被处罚、被判刑的危险;“有偿即闻”冒似合法经营不说,不像“有偿不闻”那样整天需要守株待兔,赚点外快跟做贼似的盯别人的梢,“有偿即闻”仁兄的日子蛮滋润的,据说整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同袍兄弟命不同,这哥俩的境遇再次验证了这个道理。

“有偿不闻”和“有偿即闻”兄弟俩扮演的角色是世界的“粉刷工”,旨在装饰地球的脸面,管它真与假,只要肯花钱,都给你弄得很正面。在这对双胞胎兄弟的骨髓里,金钱逻辑就是他们的工作逻辑,所不同的,一个是收钱便啥也没看到,匆匆“下班”;一个是收钱便“开工”歌颂而已。“《报告文学》这样做危害更大,因为它需要一定的真实性,如果真实性可以花钱买,问题就大了。”

“有偿不闻”掩盖了世界的矛盾,“有偿即闻”把颠倒了黑白。该有人、有规章来管管这哥俩了。


出处:http://www.swustxwx.net/baokan/2008-11-20/XiKePingLun-QiaoYanGeLia-WeiChangBuWen-Yu-WeiChangJiWen.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