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听证结论是如何炼成的
(2008-11-19 12:56:55)
标签:
杂谈 |
18日上午,河南郑州市物价局公开举行了郑州市天然气销售价格调整暨价格机制改革听证会。结果显示:23名听证会代表,18人同意涨价。听证会票决通过了郑燃公司的调价申请。(《郑州晚报》11月19日)
价格听证“逢听必涨”的定律,这次依然没有被打破。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听证会可谓颇有创意。只是别忘了,任何制度设计都有漏洞,听证会的设计也不例外。听证起源于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被看好的原因在于其代表身份的筛选比较严格。换言之,参加听证的代表,须是那些被大多数选民信赖并推选出来的。听证会这个“外来的和尚”在中国之所以屡屡遭到质疑,问题出在代表遴选这个关键环节上。以郑州的这个燃气价格听证会为例,23名代表中,消费者代表占了13名,有关部门和专家代表8人,经营者代表2人。天然气是供货方和消费者之间的事务,中间代表固然需要,占据三分之一的比例,是否失调,令人怀疑。
我们姑且假定这23名代表的产生符合程序和名义,也假定他们确实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声音。现在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是审查这个听证会结论的可靠性。报道中称23名代表中18人同意涨价,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来个二次统计,看看听证会最终宣布的结论能否站得住脚。
《郑州晚报》公布了23位听证代表的身份和听证会上所持的态度,具体情况如下:
先看“多数民族”的消费者代表的态度。消费者代表中,明确反对涨价的5人,不同意民用气价格调整的1人,最好不涨或微涨的4人;同意适当涨价的2人;同意涨价的1人。耐人寻味的是,这个惟一态度鲜明支持涨价的消费者代表,媒体没有公布其具体的身份。是记者遗漏了,还是她确实是无职业者,不得而知。即便无职业,公布其居住的小区,总该可以吧?遗憾的是,除了名字之外,别无其他信息。最令人不敢苟同的,是听证会的组办方曲解或歪曲了消费者代表中的中间态度。不同意民用燃气调价,其真实含义是什么,相信谁都清楚。那四位声言“最好不涨”的代表们,他们对天然气调价的态度其实也很明朗。最好不涨,如果不能实现最好的愿望,他们的意见才是微涨。结果怎么样?听证会的组办方在统计最终的代表意见时,毫不犹豫将这些意见纳入支持涨价的行列。如此粗暴地强奸消费者代表意见的统计做法,既不客观,更不公正。
2名经营者代表同意涨价,没有异议,我们不作讨论。再来看看有关部门和专家代表8人中,1名代表表示同意择机、适度、小幅涨价。“择机、适度、小幅”的“择机”二字,值得咀嚼。显然,这个意见的潜台词是目前未必是涨价的最佳时机。或者说,这是最委婉的反对提价的措施,可惜,被听证会组办方“误解”为同意了。其余7名代表,要么是同意,要么是有条件同意涨价。这些有条件同意涨价的附带条件,被听证会组办方的统计人员给侵吞或剔除了。如此看来,听证会的结论,通过“剪裁”、“四舍五入”等手段,巧妙地给“提炼”成18:5该票同意涨价的方案。如此数字游戏的艺术水准之低劣,令人“燃气”。
“代表出卖了我们。”“又是一场闹剧。”看了上面的分析,就知道未必是代表出卖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听证方做了手脚。说这样的结论是闹剧,我的态度是:恭喜您答对了。
玩弄听证游戏于股掌之间的先生们,请您尊重一点民意,尊重一点科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