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几成流行品值得反思
(2008-09-25 11:43:35)
标签:
杂谈 |
继大白兔奶糖在新加坡被测出含三聚氰胺后,在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公布的新一轮奶类产品测试中,四洲蛋糕在香港被检出三聚氰胺。香港四洲集团表示问题蛋糕产品是国内汕头工厂生产的,可能是使用了蒙牛牛奶所致。该公司已在香港全面回收问题产品,并停产该产品。广州市场亦闻风下架。(《南方日报》9月25日报道)
从奶粉到液态奶再到奶糖和蛋糕,均发现了三聚氰胺的身影。看这架势,如果再有其它品牌、其它种类的食品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话,三聚氰胺大有成为流行品的趋势。三聚氰胺成为奶粉、奶糖、蛋糕的特殊“维生素”,在问责职能部门、追究企业相关责任人之余,我们似乎还有进一步反思的必要。
三聚氰胺为何成为乳制品和其它食品行业的时髦原料,生产企业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他局外人真的是“局外人”吗?迄今为止,这显然是个真空地带,鲜见有人发问和质疑。
应该承认,消费时代的消费理念,更多的是消费名牌和消费概念。消费名牌没错。既然是名牌产品,在质量上总有略胜一筹同行产品的地方。而消费概念,则是一个不小的消费误区。举个典型的例子,滞销的铁锅,商家换上个“F4锅”的新鲜概念,不但解决了滞销问题,一时间这种贴了F4标签的普通铁锅竟成了抢手货。虽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却折射出人们的消费取向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回到三聚氰胺的话题,为什么那么多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据介绍,三聚氰胺无法直接加入鲜奶中,需要加拌尿素才能溶入鲜奶。三聚氰胺的成本并不便宜,奶农添加这种原料,源于厂家的蛋白质标准提高。有消息称,我国奶牛产的鲜奶中蛋白质的含量是2.8,而不少乳品企业收购鲜奶时对蛋白质含量的要求是不得低于3.0。如果不顾客观现实的收购标准,简直是逼良为娼,逼着奶农违法。
也许有人要问,企业干吗揠苗助长?说穿了,无非是制造噱头,献媚于消费者。别的产品的蛋白质是2.8,我的产品达到了3.0,你说消费者会买哪一家的产品?明显了这个道理,相信诸位不难理解为什么三聚氰胺如此“流行”的原因了吧。蛋白质,蛋白质概念,伪蛋白质,这样一个链条将奶牛产的普通奶变成神话,再变成害人的“毒品”。造成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看似是部分奶农和乳制品企业的不法行为,实质上却是更多人对蛋白质概念的误读。蛋白质是好东西,但是牛奶吃的是草,挤出来的鲜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因为消费者和企业对蛋白质含量的期望值而自动调节。谁若是“调节”了,不是掺假便是撒谎。事实上证明,三鹿集团等企业以掺假的形式欺骗了消费者。作为消费者,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不再唯蛋白质含量而消费?
三聚氰胺的“流行”,变相暴露出公众的科学素养欠佳。科学不是神话,科学只能消除神话。如果我们的学者和媒体以给公众补科学素养课为己任,对各类食品和日用品的真实含量告知公众,想必欺骗宣传早没有了立身之地,蛋白质含量3.0的概念早该成为造假的丑闻而不是所谓的“科学神话”了。反思三聚氰胺的“时髦”,是不是来个专家会诊式的大反思,而不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曝光几家企业,处理几个责任人,摘掉几顶应付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