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金定律”缘何频频失灵?
(2008-08-10 12:28:00)
标签:
杂谈 |
想法越多的越得不到,轻装上阵的反而有所收获,北京奥运会首日的射击馆仿佛在努力告诉人们射击场上“无欲则刚”的定律。此前首金的热门人物杜丽在人们的热切盼望之下,9日不堪重负痛失奖牌,冠军被捷克选手埃蒙斯获得。本届中国的奥运首枚金牌被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幸运夺得。(人民网8月9日)
体育竞技的规则告诉我们,压根不存在什么“无欲则刚”定律。比赛本身就是欲望的拼搏,参赛就是为实现欲望而来。哪怕再弱势的选手,也是抹不去那个“欲”字。恰恰相反,体育竞技如果真的到了“无欲则刚”的地步,也就是体育竞技画上句号之时。
事实上,在如奥运会这类大型体育赛事上,最大的敌人不是“无欲则刚”,而是“首金定律”——既包括每个国家的首金目标,更包括东道主国家的首金目标。8月9日,射击选手杜丽的失意,再度证明了“首金定律”的失灵。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首金定律”缘何频频失灵?
“首金定律”失灵是人算落空的写照。规则是人制定的,比赛项目的安排,也是人定的。奥运会的东道主国家,在确定奥运项目次序和时间问题上,较之于其他国家有较多的发言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上苍似乎从来没有给东道主面子。纵观一部奥运历史,很少有东道主不打首金注意的。有人将东道主首金失利现象称为“难解的魔咒”,“不仅东道主总是无缘首金,而且从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到北京奥运会,7届奥运会上,奥运会首枚金牌的女子10米气步枪的冠军得主也从来没有出现相同的脸庞”。(《广州日报》8月10日)这其中有没有宿命的因素不好说,由此给奥运会承办国家的启示是,少点人算的东西,凡事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首金定律”频频失灵,同时说明天时地利未必带来真正的“人和”。东道主的“首金定律”犹如一种卸不掉的巨型压力,压在被期望第一个夺冠的选手身上。从理论上说,在自己的家门口比赛,这样的地利,虽不是千载难逢,倒也是名副其实的机会难得,何况还是以逸待劳。在本国参加奥运竞赛,选手不用去适应时差的变化,占了真正的“天时”之便利。地利与天时,只是人和的外因,“首金定律”思维,不仅冲淡了选手的优势,甚至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据说,教练王义夫为解除选手的紧张情绪,开幕式那天晚上,特地带射击运动员去看了一场据说能把人笑翻的东北二人转。二人转可以逗人一乐,但“首金定律”的阴影,焉能在赛场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杜丽的失利,不是杜丽的错,是“首金定律”本身就是异化产物的错。
“首金定律”变成“难解的魔咒”,频频失灵,其实是民族意识的尴尬。有网友说,“还谈首金呢,就是国内捞金的呼声太高才会造成主场反而压力太大”。“首金定律”不是中国的特产,是世界现象。要责怪的话,无非是我们没有能免这个俗而已。前几天,笔者在《北京奥运的不凡与平凡》里说过,奥运与民族意识交织在一起,既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又对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说它正常,因为民族意识的强化是世界进步的原动力;说它是威胁,源于不恰当的民族意识,也可能作茧自缚。奥运的“首金定律”,即是一个例证。惟有还原原始的奥林匹克精神,走出狭隘的民族意识的圈子,“首金定律”现象才有望成为历史。
“首金定律”,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下届奥运会的东道主伦敦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