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育”多多益善
(2008-08-09 11:54:25)
标签:
杂谈 |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习惯。我国的传统是,普遍讨厌“乌鸦嘴”。什么是“乌鸦嘴”?就是那些不但喜欢“假如”,而且往坏处假如的那些人。本来,趋利避害不是坏事。平安是福,灾害是祸,渴望平安幸福,乃人之本性。但是,社会的逻辑不以个人的善意意愿为转移。许多时候,不管你是否往坏处假如,那些令人讨厌甚至恐怖的事情,最终还是难以避免。5•12特大地震,就是最新的例证。震后,为数不多的一些幼儿园,因为事先“假如发生地震怎么办”,训练过孩子防震逃生的知识,创造了无人伤亡的奇迹。其实,这样的奇迹,只要平日里能够居安思危,多往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方面“假如”一下,做到有备无患并不算难。正因为不喜欢、不善于往坏处稍稍“假如”的人多了,那些曾经“假如”过的人才创造了“奇迹”。“假如”是一种教育反思和手段,只有尽快补上“假如教育”这一课,人世间将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悲剧。
如果遇到爆炸、生物、化学与辐射恐怖袭击,您应该做好呼吸道防护和皮肤防护,可能时在现场专业救援人员的指导协助下口服解毒药,尽量撤离现场。7月28日上午,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的民警,在太原火车站站前广场向广大群众讲解了应对恐怖袭击事件的相关常识。(《三晋都市报》7月29日)
《假如太原发生“恐怖袭击”……》,这样的标题,虽然听起来刺耳,谁敢保证它没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不管恐怖袭击之类的惨剧会不会出现,太原警方面向市民开展的这一“假如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设想一下,假如昆明警方在公交车爆炸事件发生之前,在市区的街道上事先开设“假如教育”的讲坛,也许会有人讥讽为作秀;也许,这样的“假如教育”不能避免人员伤亡的损失,但有过这样的“假如教育”,起码能提醒人多点危机意识。我们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早就制定了多种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预案。这些预案,不正是“假如教育”的产物吗?世界不怕假如,就害怕不敢“假如”,或者忘记了“假如”。
我们的“假如教育”,步子还可以大一点。据悉,美国为了预防大的森林火灾,有时会故意制造点小的火灾事故,一是演练了消防队伍,二是给人们不时敲一下警钟。这样的“假如教育”,在我们这里可能被视为“居心叵测”,不过反过来说,以“几滴血”的成本换取成公升血的代价,你说究竟谁是智者?
“假如教育”,不是警方的专利,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有待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