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为何总是虚惊一场?
(2008-07-30 11:38:50)
标签:
杂谈 |
小时候喜欢看影视作品,尤其对警匪斗智斗勇的那类片子情有独钟。和多少人有同感的是,看来看去还是国外拍摄的东西惊心动魄。纵然最后让观众虚惊一场,但对我们来说,欣赏那个揭秘的过程,也是一种莫大的艺术享受。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对一个绝少恐怖活动的国度而言,想让我们的影视剧导演执导出一流的警匪对抗的优秀剧作,未免有些苛求了。
然而,随着奥运的逼近,警方的防恐之弦越绷越紧,有些原本不起眼的小事,也可能令警方如临大敌。到最后,虚惊一场的是警方,而心悬的却是现场的观众。不妨来看7月29日北京和昆明的两起同类报道。
因为北京通州区果园新华联家园公交车站出现的一个无人认领的行李箱,7月29日上午8点左右,大批防爆警察和消防员赶到现场。警察将京津公路近70米左右的路段双向封闭,经过半小时左右的排查,确认行李箱内并无危险品,仅有几件衣服而已。(《京华时报》2008年7月30日)
7月29日晚20时许,昆明市交林路一路边草坪上发现一可疑黑色箱包。昆明出动大批警力将现场封锁,附近交通基本瘫痪。经防暴专家勘察,此包内装报纸等杂物。(中新网昆明7月29日电)
公共场合发现两个无人认领的箱包,若是在平时,由发现者交给相关部门,招领即可。问题是,有了昆明两起公交爆炸事件的教训,加上奥运安全的加强,北京和昆明警方无不当作准恐怖事件来对待,分别出动大批的警力来处置。昆明那边连道路都封锁了,造成交通堵塞。最后,两地的警方均以“虚惊一场”鸣金收兵。
公共安全第一,防恐意识高涨,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地警方的做法无可厚非。虚惊一场,总比真正发现危险品更大快人心。毕竟,虚惊一场意味着附近居民的平安无事。然而,事后打量这两起惊人相似的事件以及如出一辙的处置过程,觉得还是留下了些许的瑕疵,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无主的箱包,倘若真的是恐怖分子故意留下的,有两种可能:要么瞬间引爆,要么是转移警方视线,声东击西。前者,不大可能给警方留下出警、警戒、排查的时间;后者,是恐怖分子惯玩的把戏。对付这类突发事件,需要警方做好平时的安全防范工作。有道是,工夫在诗外。同样道理,对警方的防恐工作而言,能不能做到滴水不漏,不给恐怖分子留下作案的可能,起码能在最最大限度减少他们实施恐怖活动的空间。遇到类似街头或公交车站附近发现的无名氏的行李箱事件,警方迅即赶到是履行其职责,如同大敌临前,出动大量的警力来对付一个疑似可疑的箱包,除了证明警方自身的紧张情绪外,同时也增加了附近居民的紧张情绪,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最终证明是一个粗心的人将行李箱遗忘在哪儿,警方的兴师动众,岂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的嫌疑?这类出警方式,会不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严防也有必要,但是也不需要过分的紧张。”“预防为主,这是对的。但同时要注意影响。”“虚惊一场,应当总结经验教训啊。类似问题不可兴师动众,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哦。”网上善意的评说,希望当事警方兼听一下,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以智取胜,减少戏剧化的景观效果。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730/03/4I2PN5JM0001124J.html
http://news.sina.com.cn/c/p/2008-07-29/2335160228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