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国务院18日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按照民间习俗,今日恰好是地震后的头七。(《新京报》5月19日)
由于夜里在外面的帐篷里躲避余震,早起和同事们到食堂就餐,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知道了这个新闻。顿时,大家的眼圈有些湿润。我问了一句:下午14:28,咱们一起默哀吧,同事们一致点头。是的,这群人中,唯有我没有经历地震,对于那些瞬间被迫和死神“握手”的人而言,许多人最大的收获便是由此懂得了生的意义。相对于遇难者来说,所有经受过地震考验的人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对死者的哀悼,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也是他们对自己心灵的某种宽慰。
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站在人的角度看世界,最宝贵的东西某过于生命。没有生命,也就无所谓人类,无所谓民族,无所谓国家和地区。巨大的灾难,葬送了许多同胞的性命。抢救、搜寻工作的攻坚战告一段落之际,尽快以统一的仪式祭奠地震遇难者的亡灵,是一种国家行为。这样的行为,具体到每个公民,则转化为一种具体的爱国行动。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每一个活着的炎黄子孙为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哀悼,应视作爱国行为。民之不存,国将焉附?为遇难者哀悼,就是替国家哀悼,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聚集能量。此次全国哀悼日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哀悼本身,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只有全国同时哀悼,才能教育我们的每一位国民,珍重生命,爱护祖国,呵护家园。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也许物理距离许多人很远,但其心理距离却是零距离的。也许在这3万多遇难者(预计这个数字可能突破5万)中,没有我们的一个熟人,但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是我们的亲人。这样的悲剧,也许某一天可能降临到我们的某个人的头上。那个时候,假如我们在另一个世界知道全体国民为我们连续3天默哀3分钟,那将是何等的安慰。相信很多人为“曾经”是中国人而自豪,发誓下辈子还做中国人。学者汪玉凯认为,全国哀悼日以及全国下半旗志哀的决定“高度符合民心”,“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国内群众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改观”。
全国哀悼日,是一种国家仪式。近年来,这样的仪式很少使用。正因为这个缘故,在连续三天的哀悼日期间,可能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调”。尽管这样的杂音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但也是一种宣传爱国的大好机会。为配合这个重大活动,全国哀悼日期间,奥运火炬传递暂停,股市临时停市三分钟,到站火车也鸣笛致哀。这些举措,做到并不困难。文化部要求所有娱乐场所关门三天,并派员检查,以杜绝个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的感觉麻木症“患者”。哀悼,需要发自内心的自觉默哀,需要一种虔诚和肃穆,这样的国家仪式,需要在培养中逐步变成一种集体的爱国习惯。
让我们一起为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默哀,为向所有为救灾作出贡献的中国民众和国外团体和个人致敬,为中国的明天更美好而默默祝福……
新闻链接: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1111/2008/05-19/011@071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