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心理医疗贯穿救灾始终

(2008-05-14 14:12:50)
标签:

杂谈

13日午夜,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中,一位专家提出了“医疗救灾贯穿始终”的观点。灾后易发多种疾病,这是中外灾害史上常见的悲剧。此次救援5•12汶川大地震,在一线救援还在进行的同时,能够将医疗救援作为第二条战场同时开辟,对预防流行疾病的发生,同样极为重要。


然而,我要提出另外一个观点:心理医疗贯穿救灾始终。救援被围困的群众的生命,是第一个步骤;救治受伤的灾民,是第二步骤;预防灾后流行疾病的出现,是第三个步骤;慰藉目睹过大地震的所有人员的心灵,是第四个步骤。心理医疗救灾虽然在排序上名次靠后,其重要性却无法用语言形象。


心理医疗救灾,有临时、中期和长期之别。救援的关键时刻,临时的心理医疗救灾工作,如果得当,同样是在挽救生命。一位专家说,如果救援的时候,能够不间断地和被埋在下面的人员对话,就是在给他们以生还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对于被困人员来说,在短时间内,比任何药品都更奏效。5月13日晚上,电视上播出一个抢救楼房倒塌的小学的现场画面,武警战士一方面在紧急挖掘被埋在废墟下的孩子,一方面在不断地和孩子“聊天”,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希望孩子放心,叔叔不会让楼板掉下去的,你会没事的。“此时有声胜无声。”救援人员的双重救助,既是和死神赛跑,也是在给孩子以精神疗法。


地震虽然是瞬间的灾难,由于危害面大,余震频繁,心理医疗仍然不能间断。这是因为,所有目睹震灾惨剧的人们,大地震瞬间造成的影像,却是很难从记忆中抹去的。心理方面的伤痛,需要很长时间去抚慰。尤其是那些亲眼目睹震灾惨状的少年儿童和在校学生,包括大学生们,由于其年龄的原因,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许多人的惊恐,定格在他们的脑海里。震灾之后,非重灾区的人员,可能遇到食物、帐篷供应不足等困难。我的学生,现在每顿只能领到一碗稀饭,女生都难以果腹,男生想必更加为难。如此境况,虽然只是暂时的状况,但是如不能及时从精神上安慰他们,同样会被这些人造成二次伤害,精神的伤害。5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的几位博士生,倡议给灾区的大学生发短信,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慰问他们。不相识的“短信家书”,同样值得万金。这种形式的心理医疗,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从我的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收效甚好。这种中期的心理医疗救灾,可否推广?


如果说就在贯穿始终,那么,心理医疗救灾,其时间的延续性更长。当年的唐山大地震,震后给唐山幸存者们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迄今没有完全消除。如果说三十多年前我们在救援那次灾难前缺乏心理学的知识,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没有理由忽略这方面的“救灾”工作。“心理救灾”,其精神疗法,要持续若干年。这一点,表面上看无所谓,而对于以后这个地区的人们的精神健康,作用不可低估。


心理医疗救灾,需要每个力所能及的中国人自发去进行,需要文化的创新,我们期待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