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神话,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人类一旦掌握了科学知识,神话和我们也就渐行渐远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神话就此彻底绝迹。个别人假借科学的名义,偶尔制造点“科学神话”也是常有的事。新问世的“牛奶西瓜”,大抵就是“科学神话”的一个“新品种”。
5日《竞报》报道,北京庞各庄镇四各庄村瓜农王汉良用牛奶浇灌瓜地,一亩地浇奶500斤,生产的牛奶西瓜已向企事业单位定向出售1000余斤。6日,中国农科院赵志超研究员称,“牛奶西瓜”涉嫌炒作,无法证明牛奶浇瓜地可改善西瓜品质。(《新京报》2008年5月8日)
12元一斤的“牛奶西瓜”,只要有人吆喝,想必不愁没人掏腰包。品尝没听说过的新鲜东西,乃人之天性,何况是用以解渴的西瓜?越是如此,越能证明北京这个瓜农的聪明:创造新概念,忽悠消费者,大赚一把,当是“牛奶西瓜”降临世间的直接原动力。至于说他的“牛奶西瓜”是不是真的“喝着”牛奶长大的,他的瓜田地里,是不是一亩地的西瓜真的喝了500斤的牛奶,唯有西瓜能张嘴说话的那天,才能真相大白。按照我的理解,如果一亩地浇上500斤的牛奶,地皮早就被漂白了,不知道抢购的商家去瓜地里时,看到的地表颜色如何?
神话之所以是神话,不过是因其不可验证而已。“科学神话”虽然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依然是神话,无法和去核实。以所谓的“牛奶草莓”(王汉良称,他的“牛奶西瓜”创意,即是效颦于“牛奶草莓”而来的)、“牛奶西瓜”为例,如果用普通的草莓、西瓜种子,仅仅因为浇灌牛奶便营养倍增,以后,牛奶小麦、牛奶玉米、牛奶水稻,岂不是不用科研人员培育,农民自己便可以“培育”的吗?如此一来,恐怕连牛吃的草,也可以“喂奶”,让“牛奶草”喂出的牛下更优质的奶。那时,牛奶已经不是一种普通的营养品,而是一种神话营养品了。
用概念蒙人,不是新近的发明。传说中的“牛奶浴”,七八十年前的时候,已经有人试用了。当代人的“贡献”,不过是将“牛奶浴”扩大到了庄稼地里罢了。只所以下这么大的本钱(如果王汉良的“牛奶西瓜”确实每亩喝奶500斤,到他家附近的牛奶厂调查一下他这半年里订购了多少斤的牛奶就可以了)种瓜,无非是让买西瓜的消费者花更多的钱。所以,“科学神话”的本质是消费概念,是利益诉求。在这一点上,“科学神话”的功利性质是赤裸裸的,和真正的神话故事风马牛不相及。
“科学神话”的盛行,根子不在“牛奶草莓”、“牛奶西瓜”的发明者,而在于某些不负责任的科学家。赵志超研究员虽否认其说过“牛奶是天然的高级肥料”之类的话,并声称牛奶浇地变质后对人有害。但他所谓的“物理农业技术”中的声波助长技术“对植物播放乐曲,对于植物的生长确实有一定促进作用”,恐怕也是无稽之谈。据笔者所知,清华大学一个教授曾经试验过给玉米放音乐来增产,最终失败了。而中国农业大学的沈火林教授先说“西瓜无法吸收牛奶营养”,接着又说“这种牛奶西瓜也不适宜大规模种植,因为成本投入高,价格高”,似乎先后矛盾。既然无法吸收牛奶营养,再说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不是变相鼓励瓜农小面积种植吗?一个负责的学者,表态不会如此语焉不详吧?
科学神话,需要彻底的否定,而不是一半是否认,一半是暧昧。否则,“牛奶西瓜”之类的科学神话,还会不断冒出来装神弄鬼的。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08/content_8126483.htm
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08-05/05/content_8105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