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识面前没有“泥腿子”!

(2008-03-31 11:44:03)
标签:

杂谈

 
30日下午,“‘乡野学者’黄其德VS爱因斯坦相对论研讨会”在湖南湘潭举行。60岁的农民黄其德打着领带,与近40名来自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的教授、社会知名人士坐在一起,就他对相对论20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对话甚至争辩。“我只要不饿死,就要坚定不移地挑战相对论。”黄其德告诉记者,他也为此遭到过别人的辱骂,甚至有人骂“不知天高地厚的黄其德要遭千刀剐”。(《长沙晚报》2008年3月31日)

一个读书的农民,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读书农民,一个读书读出了自己思想的农民,其社会地位,在当今的中国,却是不入流的。所以,黄其德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研讨会只能被冠以“乡野学者”的称谓,因为和他对弈的,是学院派的正统学者。与会的学者中,有人欣赏其勇气和精神,相信“如果爱翁在世,一定会来辩论”;有人则鄙而视之,认为黄其德的挑战是一种不自量力。

不管怎么说,能够为一个农民召开学术研讨会,已经是学术宽容的体现。我们的科学土壤,迄今仍相对贫瘠。没有科学的土壤,是难以长出科学精神这个“参天大树”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没有绝对真理,自然也不存在亘古不变的理论。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谁也无法否认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力,谁也不能否认它对现代科学的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是,相对论不是终极理论,相信即便爱翁在世,也不会坚信他的这个学说就一定没有瑕疵,没有改进的必要。所以,挑战相对论,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不过是个国别的问题。也许,黄其德挑战相对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许他的论据还远远不够充分,他的挑战的价值在于,他是以独立思考、摈弃了职业性功利(注意,不是事业性功利)的目的,以20年为时间单位潜心于一个专题的思索,这种敬业精神,许多学院派的专家也未必能具备。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其德举办的这个研讨会,对话主体之间的资格未必对称,因为与会的那些学院派人士对相对论的了解,未必比黄其德更多。

我很欣赏网友的一句话:“知识面前没有泥腿子!”这句话有些人未必爱听。这是因为,尽管我们的整体学术水平并不算高,但是,学术间的壁垒屡见不鲜。学术壁垒,造就了众多的学术山头不说,而且形成了出身壁垒,那些不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供职者,你在某个领域的见解也许丝毫不亚于学院派的最高水准,却成为不了主流声音,甚至遭到学院派的鄙视和抵制。20世纪末,河南卫辉农民王永宽挑战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誉为“疯狂农民”。如果不是笔者曾到他家采访他,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他著作等身的学术手稿,也会和别人觉得他是个“狂人”。而他的农民身份,和贫寒的家境,注定他的学术成果“待字闺中”。另一个例子,前年国庆节,笔者到都江堰旅游,夜宿一个博士同学家,听他和他在家当农民的父亲探讨经济学的专业话题,当时令我汗颜:我们所谓的大学教师,所读的专业书籍也未必有眼前这位老农更多,关键人家有自己的洞见,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的传声筒。“在美国,人才都被利用,我们这边呢,会受学历、户口,档案等成分限制,其实在我们这里,真正的人才都在民间。”此言可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其说是一种法律实践,不如说是一种法学精神。在知识面前,同样需要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公开发表自己看法、包括学术见解的权利(当然,骂娘式的争论,不在此列)。“乡野学者”的研讨会能公开举行,是知识平等的中国版本。期待这样的版本越来越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