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冯小刚的《集结号》,成为国产电影的新宠。舆论关注这部贺岁大片,更多从其艺术成就,从中国电影的成熟入手。其实,一部引起轰动的影片,除了导演的才艺和演员的演技和制作水平的高科技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又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电影是现实世界的某种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说,《集结号》的成功,得力于它反映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功臣们的命运问题。尤其是像“谷子地”这类最终活着却又没有“理由”的军人。影片中,谷子地一次次被不同地方的干部找去谈话,目的简单而明了:不当逃兵或者投降,你怎么能活着?政府与“谷子地”们的较量,实质上是政府对在战争年代失踪或“牺牲”后来又奇迹般生还的战士的不信任。尽管这个世界允许奇迹存在,也确实充满着奇迹,可是,在一个不相信“奇迹”的语境里,“谷子地”们的活着,就具有了悲剧的色彩。换言之,他们被无数双眼睛怀疑地生存着。这样的境遇,如果不是《集结号》用镜头语言叙说出来,也许我们能想得到其中的尴尬,却很难在灵魂深处受到震撼。
“谷子地”并不孤单。现实生活中的谷子地,未必有《集结号》中的“谷子地”幸运,没人庇护,没有光明的结局。唯如此,现实的痛苦才愈加发人深省。
2008年1月19日,《三晋都市报》以《山西老人王艾甫:现实中的谷子地》为题,报道了一个谷子地的原型。山西左权县的王艾甫,“谷子地”的原型式人物,迄今为止还继续着“谷子地”若干年前的遭遇,罩在他头上的“不信任警报”,至今没有完全解除。他也想像“谷子地”那样,用他的倔强方式来为战友们恢复名誉。不过,他的运气,比不上“谷子地”。多年来他的努力,在受到社会和媒体赞誉的同时,在当地领导看来纯属“瞎折腾”。烈士待遇,在民权还很成问题。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谈到烈士待遇问题,王艾甫能激动得把桌子敲得当当响。
报道中称,“不知道是电影成全了他(王艾甫),还是他成全了电影。”这振聋发聩的一问,相当揪心。没有王艾甫,我们只有一个虚拟的“谷子地”;有了《集结号》,有了“谷子地”,我们最大的愿望则是,为革命正义事业牺牲或被误解的“谷子地”们,何时能不再像谷子那样,越活越低头,而是昂头挺胸,死得伟大,活得尊严?
民政部门应该集体观看《集结号》,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谷子地”们,给英雄一个应有的身份和名誉。
前一篇:对城市文化品牌的追问
后一篇:从“冰”球队名副其实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