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15日结束,超半数网民支持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备受争议的是“五一”黄金周是否取消,带薪年休假制度是否能够完善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员表示,将整理民众意见,并将提交国务院。(《北京晨报》2007年11月16日)
节假日调整方案在网上公示之后,尽管非议很多,还是有专家称,最终方案预计不会再有大的调整。较大的调整,可能性当然不大。不过,对方案进行一些微调,还是非常必要的。其中,有关中秋这个法定假日的方案,笔者觉得有修改的必要。
方案仅给中秋一天的假期,未必是最佳的安排。在这方面,不妨来个“和国际接轨”。有人会问,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节日,将这个节日确定为法定节日,哪来的国际惯例?
前两天,为写一个中韩传统文化比较的论文,采访我的一个学生,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其中,谈到了韩国的中秋节。这位学生告诉我,在韩国,每年的中秋节要放3天假,从农历的八月十四到十六。这个假期的天数,和春节一样。韩国政府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中秋节的主旨是全家团圆。如果只放一天的假,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人而言,就是坐飞机回家,也不大可能。这样一来,中秋节放假,也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了。
韩国的中秋,是我们“出口”过去的。在规定中秋法定假期一事上,韩国政府拿出3天的时间给国民,既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重视,也体现出政府的人文关怀。相比之下,我们负责制定节假日方案的成员,是否具有同样的胸怀?改革假日放假制度,非常必要;打出尊重传统节日的旗帜,也深得民心。问题是,在拟定中秋休假的天数上,显然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中秋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地位,仅次于春节。既然如此,在法定假日的天数上,理应比清明节和端午节有点区别。何况,中秋节和春节相隔半年多的时间,增加这个假日的天数,有利于人们的回家团圆。
也许,专家会说,我们没有这么多的休假时间。一个国家的法定日的天数,要依据本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国情来确定,不该有固定的模式。五千年的文明史,注定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较多。在传统文化衰落的今天,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给重要的传统节日以法定的休假制度,无疑是对振兴传统节日的一种贡献。如果真的觉得假期太长,不如将五一或者国庆节的假期,均给像中秋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一点。
对于中秋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仅有一天的假期,不但圆不了许多游子的回家团聚梦,对恢复中秋节的传统,意义也很是有限。一天的时间,对于年轻人而言,只知道放假,不知道过什么节,也不知道怎么过节。如此法定节日的作业如何,可想而知。
这个专家方案提交给国务院后,希望我国政府能学学韩国政府重视中秋的做法,考虑增添中秋节的放假天数。这个轨,还是和国外接接为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