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分别在24日和25日接受中国首富杨惠妍之父杨国强捐赠的3000万元人民币,各自设立杰出学者奖。基金为不动本基金,每年使用投资收益支付项目支出。基金的年度奖励支出金额为人民币300万元。(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
在国人的印象中,中国富豪的消费观呈现出两面性:在个人消费方面,慷慨有余,节俭不足;在关注公益事业方面,普遍比较吝啬。迄今为止,中国的有钱族,从富豪到明星乃至官员新贵,对社会的支持力度和他们的身份很不相称。换言之,中国的富豪等有钱人,没有形成一种捐赠社会公益事业的良好传统。
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拿出6000万元,均等分别捐给北大和清华,奖金用于奖励其科技研究成果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生活有突出贡献的这两所大学的科学工作者。尽管基金并非天文数字,但是,相对于一个缺乏捐赠土壤的国度而言,已经值得可歌可泣了。
舆论对杨国强的捐赠一事并不看好。有的人认为北大清华并不寒酸,这笔款项应捐给贫困地区;有的人认为捐赠事件所个“阴谋”,因为杨氏家族的钱,并不太洁净。他们之所以愿意慷慨解囊,无非是借北大清华学者的嘴,当碧桂园集团的代言人。
笔者以为,不管杨氏斥巨资向高校捐赠的真实目的如何,就客观效果来看,应当持肯定态度。中国的大学经费来源,实在是过于单一。可以说,离开政府的财政拨款,没有哪所公办高校能存活下来。财源方面过度依赖政府,必然导致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庸。中国高校的种种弊端,多半由此而来。经济不独立,政府部门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比如,“官本位”、弄虚作假、急功近利,没有哪所高校不或多或少沾染了这方面的习气。与此同时,国家财政也没法供养几百所高校。经费不足,成为中国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杜绝浪费的“节流”确实刻不容缓,不过,积极寻找进项的“开源”之路,似乎更为迫在眉睫。然而,高校毕竟不是乞丐,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这就需要,国内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能够主动为大学捐款。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氏的捐赠,带了一个好头。其示范作用,甚至远远超出了60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价值本身。
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杨氏的捐赠。从报道中得知,不论是给北大还是清华拿出的3000万元,都属于不动本基金。这是很正常的。诺贝尔奖金,也是不动本基金。问题是,“每年使用投资收益支付项目支出”,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北大和清华各自获得的这3000万元本金,是这两家高校自己拿去投资经营呢,还是统统交由碧桂园集团代为经营管理?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潜在的危险是:一旦投资遇到风险,年度利润达不到基金发放的额度(每家每年300万元),是动用本金还是削减奖金的金额?如果不幸本金血本无归,“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 和“清华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岂不是名存实亡?
杨国强称,他一直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作为奋斗的目标。我想补充的是,北大和清华获得的这两笔捐赠基金,同样因其“存在且无风险而变得更加美好”。
前一篇:裁决的精神赡养不甜
后一篇:政府信息流通应该免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