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觉盛宴”﹦秋晚?

(2007-09-20 11:58:16)
标签:

时事评论

 

18日,2007央视中秋晚会正式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始了彩排。记者从节目组获悉,此次秋晚将邀请到Rain、张娜拉等韩国巨星,以及范冰冰领衔的各路大腕明星到场献艺。总导演郭霁红直言今年秋晚将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场“视觉盛宴”。(《青年报》2007年9月19日)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即文化。媒介不仅传播文化,而且无时无刻不在生产文化。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其全国齐欢的程度虽然比不上春节,但是,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比春节更富有诗意,更富有一种形而上的文化情调。这种特殊的文化情调,是东方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秋这个传统节日之所以得以延续,追求小群体性的赏月情调,比几个人单纯的围着餐桌啃月饼,具有更多的磁力。这是中秋佳节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央视为春节助威(比如说,每年办春节晚会),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很可能是在帮倒忙,除了几个小时的一台晚会,并没能让观众真正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复兴中去。不知从何年开始,央视又在主动给中秋帮忙。应该说,作为国家电视台,能为民族的传统节日尽一点绵薄之力,本该是好事。不过,从今年还没上演的《秋晚》来看,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总导演追求的是“视觉盛宴”。换言之,这场《秋晚》,不在乎文化的传承,不在乎对观众的受益,只在乎视觉的冲击力。所以,邀请中外明星捧场,给身材苗条的“当代杨贵妃”范冰冰订做唐装。由此可见,总导演旨在搞“眼球节目”,讲究晚会节目的画面美。倘若全国性的中秋晚会秉持这个原则,我倒觉得,请张艺谋来执导,《秋晚》的色彩和画面,岂不更美?“看样子,今年中秋晚会很有希望成垃圾了!”“中秋是我们自己的节日,为什么不体现民族特色呢?”网上的不看好声音,也许刺耳,但作为《秋晚》的总导演,最好还是听听,并有所反思。

 

传统文化有如一块璞玉,她的外表也许确实不错,但是,传统文化毕竟不是漂亮女孩的脸蛋,只要擦脂涂粉,只要罩上一件华丽的衣裳,只要吆喝几句,就文化了。文化大餐,美观固然必要,但必须有内涵,有永久的磁铁般的魅力。作为大众传媒,有责任为传统文化的振兴、发展尽力,应该说明的是,这种服务的方式(手段)不是举办晚会,而是给观众参与节目活动的机会。这里的晚会,应该尽可能少的减少明星,包括给“学术超男”易中天安排一个讲座。秋晚的机会不多、时间宝贵,央视应该首先考虑一台秋晚节目,会不会给全国人民过中秋添乱。按照我的观点,媒体只要在节前做好舆论工作,到节日这天,尤其是夜晚的赏月时间,还是把它交给观众离开电视,按照各自的方式去庆祝。全国版的一台《秋晚》,反而扼杀了中秋的多样性过法,这是很不划算的一台晚会。对传统节日的发展,也是危险的。

 

“视觉盛宴”不等于《秋晚》,也无助于《秋晚》。电视媒介的性质,未必适合明星“开会”;给节日捧场的电视晚会,同样如此。至于媒体上说“今年央视秋晚在内容设计上将追求东方古典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完美融合,追求浪漫、典雅、华美和国际化的风格”,更是不嫌肉麻的吹嘘。节目好坏,节目的实质性意义有多大,自吹自擂的不算数,要让观众打分,让历史打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